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6-03-24 总第445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6-03-24 总第445期
返回上层

总第445期

发布时间:2016-03-24

中西医结合

标题导航

心肌梗死与活血化瘀

发布时间:2016-03-24来源:《医师报》作者:史载祥  阅读: 528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20世纪70年代,陈可冀、廖家桢教授主持的以活血化瘀(抗心梗合剂)结合西医对症治疗,使急性心梗(AMI)死亡率降至15%(当时单纯西医治疗组死亡率约30%),这在理论层面上是对《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的超越及发挥。因该篇7条9方中多集中于宣痹通阳,化痰开结,较少触及活血化瘀。

但随时间推移,PTCA、PCI及CABG等技术进步,再灌注时代的到来,现代医学逆转原姑息、保守治疗,转为主动血运重建,已使AMI的死亡率下降至5%。

当下后再灌注时代,活血化瘀如何作为,值得我们思考。


祛瘀生新  活血复脉

活血化瘀治疗的更高层面应是“瘀血去而新血生,不伤正而正自复”。罪犯血管的开通、血运重建,也是更直观的“祛邪化瘀”的手段,但也不是“万事大吉”,比如无复流、再狭窄、再灌注损伤等。所以活血化瘀在AMI再灌注治疗围手术期中仍有很多空间,这方面张敏州教授为首的广东省中医院团队已有多年积累。

近年来活血化瘀对AMI无复流的防治、治疗性血管新生、介入治疗后再狭窄防治已有许多可喜的嘉兆。如果结合AMI长期预后以及康复、生活质量的提高,或更能说明活血化瘀在“祛瘀生新、活血复脉”方面的特色及优势。


气血兼顾  调控保护

研究表明,即使进行了完全血运重建,仍有50%患者在术后1年内仍有心绞痛症状,介入治疗并没有完全解决在心肌组织、微循环水平恢复再灌注。

中医对心络(心肌微循环)瘀阻的认识,认为是整体、气血、脏腑经络功能障碍所致,也是微观的“阳微阴弦”。对AMI再灌注治疗应从只关注心外膜大血管的血运重建(仅占整个心脏血供的5%~10%)转移至兼顾对心络瘀阻的治疗研究。

活血化瘀从整体层面、多靶点优势出发,尤其注重气血相关。AMI辨证研究证实>60%为气虚血瘀证。选择有气血兼顾的活血化瘀方药,诱导其内源性调控保护,是更积极主动走出活血化瘀治疗AMI目前困境的又一选择。缺血预处理是目前所知最好的心肌保护策略,笔者选活血化瘀中药大蒜(《本草纲目》记载:“薤散结,蒜消癥病”、“通五脏,达诸窍、化癥积”。大蒜与薤白同属百合科葱属,《内经》记载“心病食薤”,瓜蒌、薤白是《金匮要略》治胸痹心痛的主要药物)并经实验证实,大蒜提取物可模拟早期及延迟预保护作用,证实可减少心肌细胞损伤、死亡,比对照组明显缩小(约40%)心肌梗死范围,促进心功能恢复,减轻过氧化损伤,且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这种保护作用在预处理12 h产生,24 h作用最强,36 h基本消失,其机制为大蒜素激活信号传导途径,通过PKC-ε-MAPKS通路(蛋白激酶C-ε,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超家族),促进热休克蛋白等表达上调,与蛋白合成加速有关。在另一研究中,已可重复对犬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活血化瘀有望从内源性调控保护,改善AMI临床预后及康复。

6666131271654443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