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雨)3月16日,酝酿多时的《北京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公布,一大波改革措施即将展开。
方案在医药分开、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人事制度改革等诸多方面均有涉及。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将创新公立医院编制管理方式,探索实行编制备案制和不纳入编制管理。同步调整与编制管理相关的财政经费、养老保险、户籍管理、出国交流、住房补贴等政策,推进医务人员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
在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许朔看来,人事制度改革是国家医改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正是“深水区”的所在。“北京此次发布的医改方案,在全国来讲都是大胆的举措,很积极,关键是如何落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的温建民教授告诉记者,推动医生成为“社会人”,首先社会保险、科研课题、档案等,需能够随着医生的流动而流动。要保证医生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学术地位等都不受影响,才能使医生真正流动起来。
温建民进一步指出:“改革不要急于求成,要稳步推进,配套政策需要跟得上。”温建民分析,当前,很多中央单位、军队单位都在北京,具体落实下来,到底是由中央财政支持,还是北京财政支持,都还悬而未决。这也是造成同城不同价、同城不同酬的重要原因。
许朔谈到,这么多年医改收效甚微,关键在于人事改革的滞后,禁锢了医生。公立医院用编制将人才垄断,不利于分级诊疗的实施。同时编制也给医生带来很多益处,这也是医生更加向往公立医院的原因。
“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是可以尝试的操作。取消编制,给予了年轻医生参与医生集团、医生工作室等更多选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分级诊疗和多点执业外在动力。此外,相关部门在设计具体措施时,应多征求不同层级医生,大医院、基层医生,体制内、体制外医生的不同意见。如此才能保证政策的全面。“总之,方案很全面,核心是落实,这是下一步的重点。”许朔谈到。
北京方案,吸引了全国同行的目光,大家都在期待落地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