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信息的真实有效传播利于医患沟通,是科学与艺术的巅峰握手。”1月31日在京召开的2016年临床输血优化恳谈会上,毛群安司长对于恳谈会的形式给予了肯定,他表示,对于应对目前的血荒频发,应进行全社会动员,调动各方社会力量参与。一方面借助媒体的力量,扩大无偿献血宣传,完善献血激励机制,保障献血机构设备和人员配备;另一方面,加强对医疗机构的血液使用监管。建立安全有效的用血保障体系,用血质量监控和不断改进机制,节约稀缺资源,安全有效输血。
当前为缓解血液供应紧张,应坚持“开源节流”。此次,国内40余名专家共同针对临床输血优化进行了讨论,旨在通过骨科作为试点科室,优化现有大手术输血管理,降低输血量,减少对血库的依赖,通过节流方式缓解用血的压力;同时,通过对稀有血型患者公益捐助,减轻患者手术输血需求,改善现有突出的稀有血型患者输血困难的临床压力。
骨科专家 力推骨科贫血规范诊疗
临床发现,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膝/髋关节病变(TKA/THA)经保守治疗失败的中老年患者及各种破坏性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TKA/THA目前国内开展较普遍,由于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患者术后贫血发生率及异体输血需求均较高。如果贫血状态得不到纠正,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如增加感染风险、延缓术后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致残率及死亡风险。
郭艾教授介绍,中国骨科专家制定的临床贫血诊疗相关共识即将问世,以求规范骨科围术期贫血的管理,优化输血方案,大幅降低输血量,减轻血库用血压力。
输血科专家 掌控优化输血的关键步骤
汪德清教授指出,目前,医疗用血供应紧张,医疗机构对输血指征要求亦日趋严格。根据国内围手术期输血规范推荐:Hb>100 g/L,不必输血;Hb<70 g/L,才应考虑输注浓缩红细胞;Hb 70 g/L~100 g/L时根据患者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脏器器质性病变情况而决定是否输血。在这样的国情下,为减少骨科围手术期患者对异体输血的需求。
汪德清教授直言,目前国内输血领域亟需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进展。希望国家政策层面对于输血科人才培养以及科研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撑,未来应开展多中心、单病种、多变量、大样本的研究分析以及制定相关的围术期节血方案的共识,以利于该学科的未来开拓与发展。
媒体声音 助力输血的科学传播
《医师报》常务副社长张艳萍表示,优化、科学、节约输血的宣传是专业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一直以来,《医师报》持续关注该领域的进展与讨论,未来还将继续关注输血行业的人才建设,行业地位,以及科研的发展!她呼吁,更多媒体应加强该领域报道,改变中国血荒现状,实现社会责任!
企业表态 践行社会责任
目前,我国每年有20~30万台TKA/THA手术,如果10%的手术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那么将至少可以节省输血量12 000 000 ml,对目前血荒的困境起到很大的缓解。
沈阳三生制药总裁助理程绍凯宣布,2016年将无偿提供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给我国稀有血型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纠正贫血,以给这些患者最实际、最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