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6-02-25 总第441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6-02-25 总第441期
返回上层

总第441期

发布时间:2016-02-25

中西医结合

标题导航

关于中医证研究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16-02-25来源:《医师报》作者:杨春波 柯晓  阅读: 497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证是中医学术特点和优势在临床的主要体现,对其的研究,首先要做好基础性工作,重点在临床。目的是了解证的临床意义,总结证的宏观规律,揭示证的微观变化,明确证的现代含义,为创立现代中医病理学、诊断学和治疗学奠定基础。 

 明确证的概念和内涵,这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证是机体对病因应答的综合反应。这种反应有主、次,有标、本,有真、假,基本是整体水平,也有是系统水平或局部水平,可受自然、社会、心理和生理的影响。证用一组相关的证候表达,它随病的变化而变化。同病有异证,异病有同证,同证有异症。有证必有病,有病未必都有证。证是病理概念。

证的内涵主要是病位和病性,也有表示病的程度和阶段,但不包括病因、病机和病势。病因是发病的原因,所谓第二病因,实属病理状态。病机是对证形成的理论阐述,病势是对病演变的推测和估量。

 建立证、型、期观念,统一判断标准,这也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证的临床表现,有单一         的,如气滞证、脾虚证等;有多个或混合的,如气滞血瘀证、脾虚湿热证等;有的处于疾病进程的同一阶段,而呈现不同的证,如表寒证、表热证等。为了更好的研究,建议把证定为单一的证,两个证以上的称为型;涉及有分期的病,应在同期内分证与型。证、型、期的判断,要制定统一标准。证、型的标准,要分主证候、次证候或兼证候。主证候须分等级或量化。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证的文献整理  证的形成和临床表现,中医文献有丰富的阐述和记载。全面了解证的文献,有利于深化认识和正确判断。所以在证的研究前,应该作相关证的文献搜集和整理,通过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使分散或零星的资料,成为系统的文献,并建立数据库,以利于证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重视证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目前只有在患者身上才能充分体现,也只有用中医的四诊方法方能获得。而不同证的临床表现有什么特点和规律?每种病有哪些证出现及其演变?都必须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调查要全面、仔细,一切以实际为依据。内容包括:一是证的症候表现及其特点和变化;二是证所涉及的病;三是病所出现的证、型及其相互关系和演变规律;四是证的主次、标本、真假的特征。调查要明确对象,力选单纯的病或典型的证。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证进行多指标探索  证研究目标之一,是揭示微观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由于证是综合的病理反应,所以宜用多指标进行探索,以反映相关方面不同水平的微观变化。如能进行相应治疗的反馈,不但可以验证,且能观察其演变。证与法、证与方,证与药等的相关性,都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积极创建证的动物实验模型  由于临床研究的干扰因素多、条件控制难度大,且深入研究受限制,所以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要积极仿造相应病、证的动物实验模型。造模中应参考中医的病因学说和有关证形成的理论;实验动物的选择,尽量与人相近。

笔者对脾胃实证(脾胃湿热)与虚证(脾胃气虚)研究的结果表明:“脾胃湿热”证有29种症状、14种舌脉,其中主证候4种、次证候6种、兼证候7种;涉及中医7个系统、43种病,西医11个系统72种病。对慢性胃炎和久泄的脾胃虚实两证对比研究中,显示在病理组织、病理生理和微生物等多项指标都存在相关性变化。初步认为,中医脾胃与消化系统关系密切,但与其他系统也有关系。其包括一定的器官、组织;特有的病理变化;某些病的中等程度和发展过程的中间型。实证与虚证是病理的相对反应,具有动态性。实证呈亢奋状态,虚证示减弱表现。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