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黄宇光教授等在《柳叶刀》杂志报道了中国输血现状与安全。当时,血液供应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而因输血导致的艾滋病毒或乙肝病毒感染却时有发生。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意识到血液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推进规范临床用血,但部分医护人员及民众的用血观念尚待提高。经过5年的努力,中国的临床输血现状取得了明显进步。近期,黄教授等在《Lancet Haematology》报道了相关的工作和进展。(Lancet Haematol.2016,3:e60)
经过数年努力,在我国,尽管异体血的供需矛盾依然明显,但血液的安全性得到了更好的保障;手术患者的异体血使用量及输血率都显著下降,更多的医院具备了血液保护相关设备,由此使得输血决定更加具有客观性,更多的患者可利用自体血达到避免或减少异体血输注的目的。
异体血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全国无偿献血总量从2008年的3224吨增加到2013年的4070吨,增加26%(资料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未发表)。然而,医疗需求及手术量也不断增加,远高于献血量的增长速度。2008年的就诊人次为49亿,至2013年则增加到75亿人次,增加54%;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例,手术量在2008年为27 807例,至2013年增长到44 815例,增加61%(资料来自北京协和医院,未发表)。鉴于血液“供需失衡”的现状,“血荒”的新闻报道比比皆是。其不仅影响对患者的救治,还增加了“互助献血”比例。
应用核酸检测有效提高了血源安全性
由于病毒感染“窗口期”的存在,因输注处于“窗口期”的献血者血液导致病毒感染的病例时有发生。为缩短“窗口期”,一些省份已逐步开展核酸检测,并报道其检测结果:上海市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血液中发现有0.06%的HBV DNA阳性率;深圳市在113 639份酶联免疫检测HIV抗体阴性血液中通过核酸检测发现1例阳性。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完成核酸检测470万份,占全年无偿献血总量的36%(资料来自国家卫计委,未发表)。
为保证血液安全,中国政府将“全面推进血站核酸检测”纳入《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至2015年,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已覆盖全国。
临床合理用血及血液保护技术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在个人层面,医生们不仅规范自己临床用血行为,同时还进行了众多血液保护相关研究。在医院层面,通过加大宣传及继续教育力度、建立血液信息管理系统等手段进一步推动及监控血液保护工作。在政府层面,国家卫计委颁布实施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原卫生部第85号),并将对该法令的执行情况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及考核标准中。
国家政策对科学合理用血工作具推进作用。国家卫生计生委先后组织了输血相关政策的制定和适时更新,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贯彻。2015年,国家卫计委牵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有关异体血使用及血液保护技术相关情况的调查,按等级分层随机抽取了43家医院。调查发现,2011-2013年,手术量逐年增长;同时,每百例手术的异体血输血人数、红细胞用量则逐年下降;2012年的每百例手术血浆用量较2011年增加,至2013-2014年,则逐年回落。由此可见,经数年努力,手术患者的异体血用量有所下降,但与红细胞相比,血浆使用量仍偏高,在未来的血液保护工作中需加以重视,力求进一步规范。
我国现行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手术患者血红蛋白>100 g/L,可不输;血红蛋白<70 g/L,应考虑输;血红蛋白在70~100g/L,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在一项针对中国三甲医院2006-2009年手术患者临床输血现状的多中心调查中发现,仅19.96%的患者在输异体红细胞前进行了即刻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检查。且本次调查的43家医院中仅13家(30%)具备可在床旁使用的快速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测定仪。由此表明,现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执行度尚待加强。
术中自体血回输耗材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已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自体血回输量在全部输血量中所占比例也被列入三甲医院评审标准。本次调查发现,共25家(58%)医院具备术中自体血回输设备。2011年自体血使用所占比例(自体血回输量/自体血回输量及异体红细胞用量之和)为4%,至2013年,此比例增至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