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前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与未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相比,进行溶栓治疗,颅内出血发生率更高,但功能预后更好。(JAMA Neurol.2015年11月9日在线版)
研究者表示,唯一获批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药物是静脉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但人们对颅内出血一直存顾虑,特别是当患者已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时。
研究者分析了超过8.5万例接受tPA治疗的卒中患者数据,其中约半数在卒中发生前接受抗血小板治疗。
在校正前,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较高(5%与3.7%);校正后,OR为1.18,每147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中,颅内出血风险增加的患者只用1例。
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风险较大(OR=1.47),但无1例转化为住院死亡率的增加。
而且,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更可能独立行走,出院后得到更好的功能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