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11-26 总第431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11-26 总第431期
返回上层

总第431期

发布时间:2015-11-26

学术

标题导航

中国10地慢性病研究结果出炉

发布时间:2015-11-26来源:《医师报》作者:董杰   阅读: 440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编者按:近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表了大型前瞻性人群队列研究(CKB)进展,该项目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和英国牛津大学共同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中方负责人是李立明教授。项目调查了农村和城市各5个地区逾51万人,2004-2008年完成募集和基线调查,调查对象年龄在30~79岁。李立明教授介绍,CKB项目有存储量世界领先的生物样本库,覆盖我国东北、西北、华东、华南和西南具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暴露谱和疾病谱的城乡地区,与当地疾病和死亡监测系统有机整合,极大地提高了疾病监测能力,为制定重大慢性病防治策略和指南提供本土高质量的病因学证据。本次发布了10个项目地区超重/肥胖、吸烟行为、饮茶行为、肺功能和气流受限调查结果,分别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的研究团队吕筠、王醴湘、王昕、兰丰铃、李夏等撰写发表。

超重/肥胖

女性比男性胖  青岛人最胖

研究显示,10个地区研究人群的超重/肥胖情况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总超重率为32.4%,肥胖率为10.4%,中心性肥胖率为40.0%。女性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男性。无论男女性,青岛人群最胖。

根据我国肥胖定义标准,体质指数(BMI)>24.0 kg/m2为超重,BMI>28.0 kg/m2为肥胖,10个地区中41.7%的男性和45.3%的女性处于超重/肥胖状态。青岛项目点人群超重/肥胖率(男性为66.9%,女性为67.5%)高于其他地区。除河南省以外的4个农村项目点的超重/肥胖率普遍较低(图1)。

blob.png

女性中心性肥胖率(44.6%)高于男性(38.3%)。各个项目点中,仍以青岛项目点人群中心性肥胖率最高(男性为63.3%,女性为64.9%)。相比之下,四川、浙江和湖南项目点人群中心性肥胖率相对较低;其他项目点水平接近。

值得一提的是,在非超重/肥胖人群中,仍有9.8%的男性和15.3%的女性达到中心性肥胖的标准;青岛和哈尔滨男性以及青岛和甘肃女性中心性肥胖更加突出(>20%)。

研究者指出,超重/肥胖的地区差异可能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膳食习惯、体力活动类型、遗传背景等相关。部分地区的人群超重/肥胖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一些地区的女性虽然表现为体重平均水平较低,但中心性肥胖问题仍相对突出,也值得进一步关注。

吸烟行为

湖南和四川最爱吸烟  哈尔滨喜深吸

调查显示,在10个项目地区,男性当前吸烟率(64.2%)明显高于女性(2.1%);男性养成几乎每天吸烟习惯的年龄(22.4岁)也早于女性(28.1岁)。哈尔滨(10.5%)和四川(8.5%)女性吸烟率明显高于其他项目地区;而四川项目地区女性养成几乎每天吸烟习惯的年龄最早(24.8岁)。

其中,湖南和四川当前吸烟率(68.8%、67.2%)和每日吸烟量(20.9支、21.5支)均较高;海口当前吸烟率虽然最低(49.9%),但每日吸烟量最高(21.9支);甘肃则与海口相反,当前吸烟率最高(71.4%),但每日吸烟量较低(14.9支)。

分析吸烟种类及吸入深度发现,男性当前吸烟者过滤嘴香烟的使用率最高(88.3%)。四川和甘肃还有1/3以上的个体自报使用手卷烟/旱烟;河南有14.6%的个体报告使用烟斗/水烟(图2)。

blob.png

就吸入深度而言,47.2%的男性当前吸烟者有吸入肺部的习惯,其中72.6%自开始吸烟就一直保持该习惯。哈尔滨(71.2%)有该习惯的个体比例最高,四川(31.6%)最低。

研究者分析,虽然近年来香烟内焦油的含量有所降低,但吸烟量增多,焦油的总摄入量并未下降,吸烟危害仍很大。另外,香烟设计的改变使吸烟者更易将烟雾吸入肺。如过滤嘴使烟雾浓度降低,混合烟草使烟雾pH值降低进而引起尼古丁质子化,而吸烟者为了吸入更多的烟雾和尼古丁,采取深吸的方式,从而增加了肺腺癌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风险。可见,对人群吸烟问题的关注不应仅仅局限于吸烟率水平,还应注意吸烟者的具体吸食行为特征。

饮茶行为  

湖南人最喜饮茶  

茶,国饮也。多项研究证据表明,规律性饮茶对血压、血糖、血脂及心血管疾病和部分肿瘤有健康效应。CKB调查发现,男性每周饮茶率(50.7%)高于女性(21.3%)。湖南每周饮茶率最高(男性74.3%,女性76.6%),河南最低(男性5.5%,女性1.0%)。湖南地区人群养成每周饮茶习惯的年龄(男性16.9岁,女性16.8岁)明显早于其他地区。

从饮茶量来看,男性每周饮茶者平均每次(2.8 g)、每日(4.5 g)和每周(27.2 g)的消耗茶叶量均高于女性(分别为2.0 g、3.0 g和17.7 g)。无论男女性,青岛项目地区茶叶消耗量均最高。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湖南项目地区人群每日添换新茶叶次数很高,但每次、每日和每周茶叶消耗量并不高。

研究还发现,女性每周饮茶者更偏好淡茶。湖南地区每周饮茶者中偏好淡茶的人群比例最高(男性94.5%,女性96.1%),而柳州、哈尔滨、河南、青岛项目地区中偏好浓茶的人群比例相对较高。

“饮茶不仅有长期健康效应,其短时间内可对个人注意力、工作表现、情绪、警觉性诸方面均可产生积极影响。饮茶短时效应或与每次消耗茶叶量有关;而每次消耗茶叶量又与个体对茶水浓淡的喜好有关。”研究者说。

肺功能和气流受限   

男性肺功能较差

气流受限常用于衡量肺功能好坏,同时是诊断慢阻肺和评价严重程度的主要指标。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是评估肺功能指标水平的指标。

本次调查发现,男性FEV1(2.66 L)和FVC(3.16 L)高于女性(1.99 L与2.35 L)。男性FEV1和FVC均以河南和哈尔滨较高,甘肃较低;女性亦类似。城市和农村人群的FEV1和FVC水平无明显差异。

研究采用慢阻肺全球倡议(GOLD)标准和正常值下限(LLN)标准。GOLD标准中FEV1/FVC<70%为气流受限。LLN标准中FEV1/FVC<LLN为气流受限。

结果显示,年龄调整后,男性基于GOLD标准的气流受限现患率比例为5.13%,高于女性的3.75%。农村地区人群现患率高于城市(男性:6.32% 与3.47%;女性:4.26%与2.97%)。10个地区气流受限现患率存在差异,其中四川现患率最高(男性为13.34%,女性为10.70%),其次是苏州、河南和湖南项目点。

blob.png

基于LLN标准的气流受限现患率(男性为6.93%,女性为6.29%)略高于GOLD标准,但地区差异近似。

此外,随着年龄增长,气流受限现患率上升。在<50岁组和50~59岁组中,基于GOLD标准判断的气流受限现患率低于LLN标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差异减小;在≥60岁男性中,基于GOLD标准的气流受限现患率高于LLN标准(图3)。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