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精准医疗,之前又被称为“个性化医疗”。其实,从大概念上看,这个提法并不新。
精准医疗是对症下药的升级版
从医疗角度讲,过去说的“对症下药”就是要求医生对患者要实施个性化医疗。比如都是高热的患者,都做了血培养试验,又都培养出革兰氏阳性菌,但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不一样,医生就要根据细菌耐药情况分别对每位患者制定不同的抗感染治疗方案,这就是传统的个性化治疗。
随着科学的发展,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临床经验不断积累,临床诊疗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完成,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研究的深入,对基因突变和基因多态性等相关领域的认识更加深,根据基因突变、基因多态性表型对药物治疗的影响,可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这就是现代“对症下药”的升级版——精准医疗。例如,在癌症治疗中,因为基因突变引起的同一种癌症的不同分子类型,药物的治疗效果就不同。
目前,精准医学的研究成果更多集中在癌症的治疗上。同样是非小细胞肺癌,因为基因不同,化疗药的效果不一样。对于效果不好的,就不用化疗药,改用靶向药治疗,而患者的基因内是否具有这个靶点,也需要基因检测。像肺癌、乳腺癌等癌症的基因诊断和靶向药物的使用,使得癌症的精准医疗得以实现。
在临床上,其他疾病的治疗也存在这个问题。例如,抗血小板凝集药物氯吡格雷,是目前在心脏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都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但在临床上有些人虽按时、按剂量服用,血管却依然再次狭窄,药效并不明显,为什么?
服用氯吡格雷后,先经肠道P-糖蛋白等转动体转运吸收,再由肝脏CYP450酶代谢转化为有活性代谢物后,选择性、不可逆地与血小板表面受体P2Y12结合,抑制血小板糖蛋白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还可降低血小板选择蛋白的表达,抑制动、静脉内血栓形成。
从氯吡格雷的代谢过程看,患者的转运体、药物代谢酶和受体(靶点)的基因多态性都可能与药物抵抗相关。
笔者和研究团队在临床开展了针对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受体基因多态性的检测研究,其目的是为了给临床的精准治疗提供依据,让患者受益,同时为国家和患者减轻经济负担。但目前由于检测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只是用于临床研究。
目前,真正可以用于精准医疗的、有确切效果的技术还不够多,精准医学应该是个大概念,不能只局限于基因检测,也不能说在实验室研究中有效果,就一定能应用于临床。
临床技术推广精准与适宜要兼顾
未来,随着检测方法学的成熟,随着新的靶点的不断发现,才能知道精准医疗到底该通过检测什么才能达到目的。不能一提到精准医疗,就只认为是基因测序。基因测序有它的先进性,但它不应该是精准医疗的全部内容。就其所需费用来说,目前在中国全面推开是不现实的。对百姓全面进行遗传学检查,它可能在某些高档的体检中心开展,但短期内不会成为公立医院临床检验科的常规工作。对于一些疾病的检测,即使研究出了检测的试剂盒,还需要进行实验方法学研究、临床价值的探讨、卫生经济学的评估,要有循证医学的证据,才能逐步临床推广。像上述的肺癌生物治疗前的实验室检查,能确定有准确的靶点、能证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尽管检验费用贵,但能提示患者该不该使用如此昂贵的药物,能使患者解脱不该承受的痛苦,尽管每次化验费要几千元,对此类患者来说,是必须的、是适宜技术。
总之,不断深入的精准医学概念和临床实践,对患者来说是可贵的希望,但基因测序还需要有序开展,而要让其成为临床实验室常用的适宜技术开展,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