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降钙素原或可成为感染病诊治前景标志物
正确诊断是合理抗感染治疗的前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俞云松教授介绍了感染相关实验室指标的临床应用。他表示,临床上对感染患者的诊断,病史是关键,系统的感染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测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特异性实验室检验,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血清抗原抗体;以及非特异性实验室检验,如白细胞计数、碱性磷酸酶染色积分、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腺苷脱氨酶及白介素6等。
CRP是急性炎症活动度指标,与感染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在许多急性感染时,CRP可作为抗菌药治疗有效依据之一;高危患者缺少微生物学诊断时,可监测CRP间接判断抗菌药疗效;CRP降至正常时,中断抗菌药治疗。
德国脓毒症学会认为,PCT可用于判断患者是否为脓毒症。PCT<0.5 ng/ml,脓毒症可能性很小;PCT>2 ng/ml,为脓毒症或极可能升级为败血性休克。国外研究显示,PCT对脓毒症、严重感染、器官功能损害的指示作用,较CRP更佳。此外,PCT显著增高可将革兰阴性菌感染从革兰阳性菌中区别出来。
另有研究显示,PCT可早期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与严重感染引起的发热。在自身免疫病急性期,PCT>0.5 ng/ml,说明存在感染,敏感性100%,特异性84%。在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发热鉴别诊断中,PCT细菌性感染和非细菌性感染鉴别临界值为0.5~1.3 ng/ml。手术并发感染患者PCT明显高于无感染并发症者,协助手术部位感染的早期诊断。
此外,PCT还能规范抗菌药的使用。研究显示,PCT监测下分类治疗,可明显缩短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疗程,且不增加并发症风险。
病原体检测技术日新月异
北京协和医院徐英春教授介绍了病原体检测新技术。他表示,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发展,为临床病原学诊断带来便利,对少见病原体、新型病原体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分子生物学检测金标准检测过程为:提取DNA,PCR扩增,测序,BLAST序列比对。
MALDI-TOF质谱技术发展迅速,为临床带来了病原微生物鉴定能力的提升。可鉴定755种临床细菌、酵母菌、分枝杆菌,鉴定能力提升33.8%。具有快速、简便、经济、准确等优势,对丝状真菌、奴卡菌、厌氧菌、分枝杆菌等难以培养、鉴定的病原微生物得以准确鉴定。对血培养阳性的培养物鉴定,种正确率达80%,属正确也达20%。北京协和医院采用MALDI-TOF质谱分析3株橡树念珠菌,结果提示,MALDI-TOF质谱或可用于某些真菌的分型。
Xpert MTB/RIF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和利福平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尤其对于结核涂片阴性者,仍可有20%的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率。从而提高结核感染的早期诊断。另外,恒温扩增碟式芯片法可同时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及12种常见呼吸道病原菌,与测序符合率≥90%。
多重巢式PCR技术可检测上呼吸道感染、血液感染、胃肠道感染、脑炎及脑膜炎的多种病原微生物,且检测快速,极具临床价值。
全基因组测序在病原体检测和鉴定、耐药机制研究、毒理、流行病学研究上应用较好,但与临床的结合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徐教授表示,这些病原体检测新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准确、低成本、可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等优势。但也存在批准上市、费用、临床结果解读、复合性病原体感染、过度治疗临床验证等挑战。今后仍需临床专家、微生物学专家和药学家的共同合作、探讨,提高临床检测水平。
【治疗】
抗感染新药研发需更多助力
王睿教授介绍了MDR致病菌严峻挑战与抗菌药研发策略。王教授介绍,耐药菌挑战已成为公共卫生热点。2014年4月,WHO发布了史上最完整的基于114个成员国的《2014全球抗菌药物耐药调查报告》显示:细菌对抗菌药广泛耐药性已出现在世界每一个角落。
在此大环境下,抗感染药物开发面临开发难度大、风险高,而经济效益低(与糖尿病、高血压药物相比,疗程短,耐药性产生)的困境。王教授认为,应对这一困境,需从政府政策激励、改变准入规则、控制院内感染、发挥现有药物潜力入手。
2015年3月,美国公布抗击耐药细菌国家行动计划。针对当前抗菌药物研发数量急剧减少、新药研发举步维艰问题,IDSA制定了在2020年将研发10个全新抗菌药的目标,激励抗菌药物研发。美国政府翻番了针对细菌耐药性和抗菌药物研发的财政预算。
2014年,国家卫计委下发文件,持续巩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注重提高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专业学术组织开展了国内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并制定了一系列指南和专家共识。2014年,中国抗感染联盟和IDSC的成立,为感染病诊治和应对耐药问题提供了多学科合作平台。
我国在“十一五”、“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大力扶持下,近5年批准上市的新抗菌药包括盐酸安妥沙星、左奥硝唑、吗啉硝唑、苹果酸奈诺沙星。美国在新政策激励下,FDA 2014年以后新批准6种抗菌药。2003年至今,抗MRSA新药研发共14种、抗MDR铜绿假单胞菌新药研发共4种、MDR鲍曼不动杆菌新药研发共3种、抗厌氧菌新药研发共5种、耐酶制剂新药研发共5种。
感染病经验性治疗:
病原体及其耐药性评估是关键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陈佰义教授表示,正确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前提,因此要不断提高感染病诊断能力。而在获知明确病原体前常需要进行经验性治疗。充分初始治疗可改善预后,而不充分治疗与耐药发生紧密相关。目前耐药现状十分严峻,没有某个或某种联合抗感染药物能经验性治疗所有感染。因此,需要努力实现经验性治疗和目标治疗的统一。
经验性抗感染治疗需具备两种能力,即评估病原体和评估耐药性。评估病原体需了解不同病原体的流行病学情况,从病原学识别感染性疾病。在流行病学基础上进一步行个体化评估,是合理选择药物的基本要求。其中,病原体耐药性的评估尤为重要。评价是否为耐药菌需了解耐药病原体的流行状况,既要了解既往研究结果中,每种病原体与所有应该有效的抗菌药间的耐药情况。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目前已90%对青霉素耐药,因此,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经验治疗就不会选取青霉素。
仅靠流行病学数据仍然不够,还需参考患者个体资料,如患者所在地病原体耐药情况,患者来源,是社区、养老院,还是医院;患者是否高龄、合并基础疾病、近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最重要的参考指标)、近期住院情况、侵袭性操作、晚发医院感染等。
陈教授强调,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中,病原体及其耐药性评估最为关键。即使重症感染治疗方案仍需基于对病原体及其耐药性评估而制定。仅当病情严重至没有时间进行病原体及其耐药性评估时,才将病情严重程度作为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