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24~26日,2015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17次辽宁省医学会消化病专委会学术会议于沈阳召开。本次大会聚集国内外约1500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胰腺相关疾病的治疗进展并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宣布成立并举行《急性胰腺炎多学科协作诊疗共识》定稿会。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兆申教授强调了胰腺疾病治疗中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需特别关注、控制胰腺癌的死亡率并延长患者生存期,不断研究治疗的有效方式,但仍任重而道远。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 张雁灵
锲而不舍 更上层楼
张雁灵会长在开幕式表示,胰腺学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医师协会67个二级机构中最年轻的一个,其虽然年轻却扮演着重要角色。胰腺中发生许多疾病是世界难题,已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制订专家诊疗共识是当前工作需求。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癌症发病率整体降低,但胰腺癌发病率却在升高。
乔布斯临终前说:“我留下那么多财富,可留下的遗憾比财富还多,其中一个便是人类对胰腺癌的治疗仍没什么办法。”对胰腺癌的认识与诊治目前仍未有突破。在李兆申教授带领下,专委会迅速成立并发展。本届年会1500余人交流探讨,可见力量之强大,队伍之雄厚。摆在行业组织面前的重要任务便是搭建一个交流协作平台,是学科却非独立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
张雁灵会长对未来工作提出了几点要求:第一,应对相关领域中的规范制度标准指南等进行研制,做好行业规范。第二,需规范培训,开展继续教育。基层教育与防治工作仍薄弱,专科医师规范正在建立试点。第三,需有行业组织自律与维权意识,近年我国医患关系紧张,要大胆积极维权自律,研制意见与措施。第四,搞好国内外交流,吸取国外先进经验,推广国内先进经验。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杜奕奇
2015版急性胰腺炎多学科诊治共识更新要点
我国目前仍缺少一个多学科联合的急性胰腺炎(AP)诊治指南。急性胰腺炎多学科诊治共识具有统一AP的分类、形成AP整合治疗模式、规范AP临床诊治流程、提高AP救治效果的重要意义。
我国AP常见病因依次为胆源性、高脂血症性和酒精性。参照最新美国亚特兰大AP分类标准,结合我国临床实践,共识建议将AP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大类,病程可分为三期:急性期,即AP发病至1周左右,此期以全身炎症反应和脏器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构成第一个病死率高峰,治疗重点是加强监护、对抗炎症反应和维护重要脏器功能。进展期即发病2~4周,以胰周液体或坏死物几句为主要表现(多为无菌性),可以合并感染。治疗重点是感染的预防和肠道功能维护。恢复期即发病4周以后,可发生胰腺囊肿感染、出血、消化道瘘等并发症。感染可致SAP第二个病死率高峰。治疗重点是感染控制和并发症处理。腹痛为AP临床主要症状,发热、黄疸多见于胆源性胰腺炎。意识模糊者可见于SAP或胰性脑病。
血清淀粉酶是诊断AP的重要指标,超过正常值3倍具有诊断价值;血清脂肪酶是诊断AP另一重要指标,超过正常值3倍具有诊断价值;血清降钙素原(PCT)是反映AP是否合并全身感染的重要指标,PCT>2.0 ng/ml常提示菌血症。分级诊断中,MAP符合AP诊断标准,并且无脏器衰竭、无局部或全身并发症。MASP符合AP诊断标准,伴有局部或全身并发症,可有一过性(<48 h)的脏器功能障碍。SAP符合AP诊断标准,伴有持续性(>48 h)的脏器功能障碍(单器官/多器官),改良Marshall评分>2分者。
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兆申
三大胰腺疾病多学科协作诊疗新模式
“年会平台的搭建重要而必要,分会会标颇具深意,秉承于中国医师协会标样式与理念而制作之余,会标正中是一个胰腺,象征着联合协作治疗胰腺疾病是专委会的宗旨,有效治疗的必由之路便是协作,如内科与外科协作,基础与临床协作,影像学与实验室检测的协作等,我期待合作与创新,为患者造福。”
“从上海上空远远望去,黄浦江的形状就像一个胰腺,经济发展很快,胰腺疾病诊治研究亦有进步,但却远远慢于经济发展速度。我们工作任重而道远。”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李兆申教授用一个形象又不失幽默的比喻发人深省。
三大胰腺疾病:恶、重、难
胰腺只有约150 g,但胰腺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慢性胰腺炎(CP)即胰腺三大疾病是当今胰腺疾病研究难题,“恶、重、难”使其成为世界性难题,成为亟待共轭的顽固堡垒。瞄准关键问题,通过基础与临床、多学科协作、转化医学研究,以极高胰腺疾病整体救治水平是重中之重。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干预、全程维护、后期微创
我国急性胰腺炎现状令人震惊,新发病例50万/年,多为青壮年,起病急,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医疗费用巨大。重症机制不明,并发症多,救治难度大,技术少,欠规范是关键难题。基于前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病机制、感染、ERCP术后胰腺炎(PEP)等研究发现,早期识别、液体复苏、肠内营养、ERCP、的早期干预,脏器维护、中医中药应用、感染防治的全程维护,囊肿穿刺、脓肿清楚、胰瘘引流的后期微创,共同形成“内科为主、多学科协作”救治新模式。
慢性胰腺炎:形成“MEES”创新模式
35%的慢性胰腺炎由酗酒导致,癌变率为7.9%,是健康人的23倍,发病率逐年增高,症状顽固,需终身治疗,手术创伤大,药物治疗差。机制不明,生活质量低,无有效微创治疗技术是关键难题。以降低腹痛发作频率和程度,及延缓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减退,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节约社会资源为临床救治目标。
目前,针对消化不良、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物治疗(Medicine),对胰管结石的体外震波碎石(Eswl),胰管狭窄、囊肿及胰瘘的内镜治疗(Endoscopy),微创无效、具可疑癌变患者的外科治疗(Surgery),形成了我国CP治疗“MEES”创新模式。
胰腺癌:手术切除 药物化疗、内镜治疗
据调查,上海市每天新发癌症129例。其中5例为胰腺癌患者(占3.9%)。早期诊断<5%,90%发现时已是中晚期,无手术机会,放、化疗效果差,中位生存期4~6个月是目前胰腺癌临床治疗现状。综合治疗效果差、生活质量低、早期诊断难、手术切除率低、中晚期无有效治疗方法、生存期短是胰腺癌是关键难题。
对于中晚期胰腺癌,手术切除、药物化疗、内镜介入是临床常用治疗方式。在内镜超声检查/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US/ERCP)引导下,碘125粒子瘤体内种植、放射性支架置入、p53腺病毒注射是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探讨一系列胰腺癌早期诊断新方法,外科手术新方式,开展内镜下胆管梗阻减黄引流等,开启了全国胰腺多学科诊治协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