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风采
11月3~4日,2017年华夏医学论坛——急诊急救分会年会暨急诊叙事医学研讨会在八朝古都开封开幕。
气势雄浑的武术、高亢激越的豫剧为大会拉开帷幕。开封市中心医院谢文忠教授带来了“话中原·说大宋”的精彩演讲,展现了开封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重要的历史地位,而现在的开封也在承担着新时代赋予它的新使命,从未停下脚步。
如何实现急诊的建设规范化与培养规范化?如何做会讲故事的医生?如何理解急诊医学内涵建设?如何做人文急诊人?医患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此次大会均做出了精彩解答。
作为此次大会的东道主,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秦历杰教授主持了大会开幕式,他表示,希望各位同道能够把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河南急诊人,共同进步,推进急诊事业的发展!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国医促会)急诊急救分会会长王仲教授表示,过去一年,分会在各位同仁的支持下开展了大量工作,包括液体治疗的专项讲座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无创通气巡讲,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巡讲已多次在北京、河北、河南、湖北、黑龙江等地开展,今年将会进一步拓展分会将秉承促进发展的理念,做更多科学以及知识的普及工作。
中国医促会是以科研促进为导向的学会,并设有华夏医学奖。分会讨论决定,在急诊范围内设立华夏急诊医学奖,涵盖华夏优秀论文、华夏医学科技奖、华夏国际合作奖、华夏急诊医学科普奖以及华夏急诊体系研究奖等。希望同仁把所做工作成果展现出来,分会评定优秀奖项后推荐到中国医促会总会,希望未来急诊人可在华夏医学奖项中占有一席之地。
同时,此次年会通过讨论增补了17位委员、5位国际委员以及6位青年委员。
最后,王仲教授表示,2018年急诊急救分会年会将在浙江温州召开,希望专家学者踊跃参加,也相信分会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中国医促会急诊急救分会副会长张新超教授表示,“本次年会以‘沉淀、传承、发展’为主题,紧扣急诊急救及相关领域的最新学术进展,力求学术内容主题鲜明、与时俱进。年会邀请了海内外急诊医学及相关领域的学术领军者、全国各地的临床医务工作者以及媒体、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进行跨学科交流。希望与会者能够利用此次大会的平台充分交流沟通,相互学习,在日后的工作实践中提高诊疗水平,更好的践行‘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从医宗旨。”
开封市中心医院院长刘静宇教授表示:“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急诊医师?如何带一支优秀的急诊团队?如何不断积累、传承和发展急诊急救技术?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思考和交流。希望通过此次大会能够把先进的急诊急救技术和医学文化留在开封,留在每一位与会者心中。”
“分会自成立以来,已成功促进多次科研合作以及与欧洲多个国家地区的学术交流,为广大急诊急救医学工作者打造了高端、专业、实用的学术发展和国际交流平台。此次会议也将再次推动急诊急救医学发展。”河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刘广芝教授表示。
“分会自成立以来,扎实开展工作,积极推动急诊急救工作的发展。此次年会将为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救治急诊患者提供重要依据。”中国医促会总会王文京秘书长表示。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魏捷教授介绍了中国医促会急诊急救分会代表团参加于9月23~27日在雅典举办的2017EUSEM大会的情况。《医师报》社也对EUSEM做了相关报道。
主题演讲
如何做到急诊规范化?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陈玉国教授介绍了急诊建设规范化与培养规范化的相关情况。
他指出,急诊科是各种急危重症首诊的场所,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来院患者的紧急诊疗、快速分流以及科学救治的责任,同时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诊疗服务提供支持与保障,因此,急诊科建设是医院发展、能力提升的“公共必修课”。
急诊科的建设规范化是急诊发展的“基础课”。包括配置硬件设施、开展诊疗技术、建设学科体系、医护人员的数量与技术要求、建立科室规章制度、搭建中国急诊急救大平台以及建立中国急危重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
急诊科的培养规范化是急诊发展的“必修课”。包括严格准入准出、加强过程管理、注重临床思维培养、强化师资队伍,以及体现人文关怀。
行医是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
《医师报》社执行总编辑张艳萍女士从“社会万象”的三组照片讲起,阐释了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做纯粹的医生有点难,但千万别放弃心中对纯粹医生的追求。
医师如何做到不悲观、不失望、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进而将“冰冷的科学世界(Science World)的语言”转化为患者希望的“通俗的生活世界(Life World)的语言”,通过训练“具备见证患者苦难,将疾病全貌娓娓道来的能力”?
她从媒体的视角解答了如何更好地进行医患沟通。“做会讲故事的医生,或许可为同行、为自己争得更好的权利。如《医师报》为吗啡纷争案所做的为期一年的努力,2次召开专题会、3大学协会支持、15次专题报道、40位专家写稿声援,最终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医生应该如何和患者达到更好的沟通,避免吗啡案再次上演呢?”
现今,医学教育逐渐重视人文性灵的培养,例如,注重聆听患者诉说病情、鉴赏名画以助辨认病情的微妙细节、借助角色扮演模拟生病体验等,进而培养能够认知、吸收、阐释“疾病故事”并能为之感动的技能——叙事医学应运而生。
何为叙事医学?是指“具备叙事能力以及拥有对医生、患者、同事和公众高度复杂叙事情境理解力的医学实践活动”。威廉·奥斯勒说过:“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它是一种专业而非交易,是使命而非行业。”
张艳萍以“阅读能力能造就一个好医生”为例,讲述了在与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的接触中发现,他办公室挂满了铃铛,津津乐道地诉说每一个铃铛的故事,他通过文学作品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产生了关于人性的感悟,他也始终用这种人文关怀指导医疗实践,“病人到医院,不该躺在冰冷的流水线上来接受各种各样的检查,而应得到温暖而友善的关怀,仪器只是帮助认识疾病的手段。”
当我们对患者怀着友善之情,有更多包容理解之心,也许许多医患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下转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