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凤凤 见习记者 秦苗 )11月1日,“国际肿瘤防控大会暨国家癌症中心肿瘤防控研讨会”在京开幕,来自全球癌症防控机构的知名专家、肿瘤防控工作者共五百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
开幕式上,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赫捷院士指出,在世界瞩目及党中央的重视下,恰逢十九大的召开之际,国际肿瘤预防学术大会暨国家癌症中心肿瘤防控研讨会开幕。基于国务院新一轮的政策提出——重视肿瘤防控需提高预防策略,集中突破、找到方法、解决肿瘤患者长期生存问题,同时集中优势力量对常见恶性肿瘤高密度、高精准度进行突破。所以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肿瘤的预防控制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
WHO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主任Christopher P. Wild表示,随着全球科学、经济的发展,肿瘤诊疗需求越来越大,疾病的流行趋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IARC的主要任务是全球肿瘤的防控,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通过国际间的合作。
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院士和IARC主任Christopher P. Wild签署谅解备忘录,全面启动国家癌症中心与WHO国际癌症研究署在癌症研究以及癌症预防方面的合作。
在谅解备忘录的基础上,国家癌症中心下属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也与IARC的癌症监测部签订了《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协定书》。未来,两家机构还将在肿瘤治疗的其他方面开展更全面、深入的合作。
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医政医管局医疗与护理处处长李大川指出,“过度治疗”与“治疗不足”并存是国内患者预后差的主要原因,亟需落实《关于加强肿瘤规范化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优化肿瘤诊疗模式。加强肿瘤登记报告和监测,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
北京市卫计委主任雷海潮提出了简便、快速及时、易于推广应用的疾病负担研究新思路。为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疾病负担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我国癌症发病率上升
控制人群死亡率是近期目标
赫捷院士介绍,癌症位于我国死亡原因的首位。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癌症发病约占全球22%,发病率位居全球癌症发病率第74位,发病人数全球第一,死亡率位居全球第29位。
总体来讲,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率平稳,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发病谱不同。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等为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这些肿瘤的死亡率较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癌症的防控迫在眉睫,依托国家癌症中心和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立覆盖全国的临床研究网络和大数据平台,开展大规模肿瘤临床医学研究,制定基于中国数据的肿瘤诊疗规范,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肿瘤防控模式和体系,控制人群死亡率是近期工作目标。
全球肿瘤负担加重 早期预防至关重要
WHO国际癌症研究署主任Christopher P.Wild教授介绍,据2015年数据报告,全球470万人因癌症 过早死亡。世界人口的变化加重了癌症负担,是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
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均衡、整合的癌症防控方法,对其进行筛查和早诊早治。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明确我们已知什么,未知什么,可以做到什么。事实上,约一半的癌症通过我们现有的知识就可得到预防。
多数癌症是由环境和生活方式导致的,为预防癌症提供了很大的可改善空间,实现肿瘤的一级预防。早期筛查,接受有效治疗为肿瘤二级预防。
肿瘤是人类发展的一大阻碍,给人类的健康和经济带来的负担越来越大。正值转化医学成为热门话题之际,亟需进行更多的研究,指导临床实践,找到最适合的肿瘤筛查和早诊早治方法,进一步推进全球肿瘤防控。
肿瘤筛查是研究手段 不是目的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肿瘤预防部主任 Barry Kramer教授指出,肿瘤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2015年全球癌症相关死亡人数达880万,据估计,每年癌症新发病例从2012年的1400万增至2030年的2100万。癌症对经济的影响正不断增加,至2020年,美国用于癌症治疗的预算将超过2000亿美元。
Kramer教授指出,癌症是面对无病人群、群体性的社会工作,因此,需要通过生物学、社会学、伦理学和卫生经济学综合评价。当健康人群受到疾病侵害时,肿瘤筛查给出强有力的证据最重要。
结果显示,有利的一面是肿瘤筛查可有效降低癌症侵袭的致死率。不利的一面是,癌症筛查耗资巨大,而不可能包括全体民众、持续永久。因此,癌症筛查只是一种研究手段,而不是目的。
Kramer教授认为,研究的成果应该转为公共卫生项目(如对特定人群的防癌体检)或如前述之机遇性检查与自主性检查,即实现常态化才有价值。当然,这需要经济的发展,科学知识的普及。
(下转第23版)
图片新闻
会议上,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启动会召开。启动项目包括肺癌专病队列研究、肺癌筛查和干预技术及方案研究和基于增强现实导航的肺癌介入诊治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赫捷院士表示,三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启动代表着国家对肿瘤防控的空前重视。荣幸之余也感到责任重大,他勉励项目的负责人和参与者,既然承担了研发项目就要尽自己所能将项目进行到底,最后交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