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7-11-23 总第526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7-11-23 总第526期
返回上层

总第526期

发布时间:2017-11-23

消化专栏

标题导航

跨学科对话:被误解的胃食管反流病

发布时间:2017-11-23来源:《医师报》作者:贾薇薇  阅读: 703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11月10~12日,2017中国医促会胃食管反流多学科分会年会暨第二届华夏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论坛、第八届汪忠镐医学论坛——胃食管气道反流高峰论坛、第九届火箭军总医院腹腔镜胃底折叠手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会议设有中青年分论坛、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心发展建设、GERD诊疗新技术、GERD外科、消化、咽喉反流、呼吸和中医、抗反流手术技术等8个分论坛,旨在加强多学科间交流,促进GERD多学科全面诊疗。

blob.png

“此次大会的主题是‘新概念、新视角、新模式’。新概念即由汪忠镐院士提出的胃食管气道反流概念;新视角即多学科视角,要从不同专科角度看待GERD;新模式即由汪忠镐院士提出,并在十一年来不断推动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中国医促会胃食管反流多学科分会秘书长兼副会长吴继敏教授表示。

“胃食管反流病科自成立以来,作出了许多创新,也给众多患者造福,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医生加入到建设胃食管反流学科的队伍中来,创造更大的价值!”作为胃食管反流病科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汪忠镐院士表达了自己的祝福与希冀。

第二炮兵总医院原院长姜合作介绍,2006年4月29日,由汪忠镐院士领衔的第二炮兵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成立。中心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拯救了众多饱受GERD折磨的患者,奠定了我国GERD的系统化诊疗平台,揭示了GERD与哮喘之间的关系,而今已建立了GERD多学科、跨专业的诊疗理念和模式。为此,向为了学科建设从初期的艰难困苦一路坚持走过的汪忠镐院士致敬!

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克力木教授表示,汪忠镐院士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GERD多学科工作,在新疆也成立了胃食管反流病分中心,开展了GERD微创外科治疗。同时,克力木教授牵头创立了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北京同仁医院原院长伍冀湘教授表示,汪忠镐院士作为血管外科的专家,通过自身的患病体会有所启发,转而建设胃食管反流病学科,开辟了胃食管反流病学的全新领域,这就是医者仁心的体现,时刻为解决患者的病痛而不断开拓。伍教授相信,遍布全国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将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海军总医院耳鼻喉科李进让教授表示,希望通过论坛的交流与学习,加快多学科的交叉建设,提高诊疗水平。同时,李教授呼吁开展多学科的前瞻性研究,为GERD的诊疗提供国人证据。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杰教授指出,GERD在患者中被误解,重视度不高。汪忠镐院士为了加强患者对GERD 的了解,下基层做义诊,宣讲普及GERD 的相关知识。“重实践、走基层、建立国内外交流平台”是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希望在各位同仁的努力下,更好的解决患者病痛。

本次会议成立了中国医促会胃食管反流多学科分会青年医师委员会,评选了79位青年委员,可看出年轻医生对于GERD发展的浓厚兴趣,这也是胃食管反流病学科发展的希望。

blob.png

   汪忠镐院士

 “书中没有的写进去,书中错了的改过来”

“学科建设要善于思考、敢于创新。我要分享给大家的感悟就是‘书中没有的写进去,书中错了的改过来’。”汪院士提出了自己的行医理念。


艰苦年代走过的医学大家

于抗日战争爆发年代出生的汪院士,从小经历了逃难、求学、最终成为医学大家的从医经历。

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了26年,除了公认的协和“三件宝”:教授、图书馆、病案室之外,汪院士认为还有一件宝就是“疑难患者的大熔炉”,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医者技能也得到了不断提升。

在艰苦年代,硬件设施一穷二白,汪院士不遗余力的进行血管外科学的建设,没有教材自己编写,学术交流会议自己组织。

每一位经诊的患者情况汪院士都记录下来以便日后随访,工作中的所思所想也及时记录。把事情做好需要超乎常人的努力,在磨炼之中,汪院士逐步成长为血管外科学的大家。

从“自救”到“救人”

视而见 2006年3月,被诊断为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入院的汪院士,最终被诊断为GERD,并接受胃底折叠术治疗而痊愈。深刻体会过疾病痛苦的汪院士意识到,有太多同样承受痛苦的患者未得到救治。

见则思 汪院士提出了咽喷嘴理论及胃食管气道反流概念,为GERD源哮喘患者找到了发病机制,明确治疗机理。并提出胃食管气道反流全新分期,即胃食管期、咽期、口鼻腔期和喉气管期。该分期根据反流到达部位作为分期标准,越进展症状越重,危害越大,颠覆了过去传统上以食管炎症程度进行分期的弊端。

思而行 2006年,汪院士领衔在第二炮兵总医院成立胃食管反流病中心,指定专业的医生、检查人员和护士,设置专业评估手段以及治疗方法,引进Stretta治疗术,并邀请美国Ibrahim教授来华传授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同时,每年开办学习班及GERD多学科论坛,在全国各地展开义诊,传播GERD诊疗新认识。

行必果 火箭军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科自成立以来,开展了胃镜下射频治疗1900余例,腹腔镜胃底折叠术2800余例,单中心病例数居国内第一,解决了众多GERD患者的病痛。目前,医促会胃食管反流多学科分会及医促会胃食管反流多学科分会青年委员会相继成立,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也已建刊,GERD中心开遍全国。

汪院士表示,在有生之年将继续不遗余力的开展反流事业,造福更多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

火箭军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科吴继敏教授

以跨学科视角发现并解决GERD难题

单个学科无法完成对GERD实体的完整识别和诊治过程。亟需联合多学科,以跨学科的视角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吴教授指出,2013年美国胃肠病学会首次将消化道以外表现直接写入GERD定义。凸显了GERD的多学科特性,需多学科联合诊治 。

目前,火箭军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科依然坚持汪院士建科初衷,以反流引起的呼吸道症状为主要治疗对象,开展以疾病为中心、标本兼治、内外科相结合的诊疗模式。同时,建议在“顽固性哮喘”人群中发现GERD患者,他们随时有发生致命性窒息(喉气管痉挛)的危险,必须救治这些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患者,正确诊断几乎等于治愈!

GERD患者的手术方式主要为胃镜下Stretta射频治疗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吴教授介绍了合理选择治疗手段的标准。一般治疗及药物治疗仍是多数GERD患者的初始治疗选择及基础治疗方式;外科手术需严格选择适应证,应具备充分的客观反流及食管裂孔疝证据;内镜下治疗(射频)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中间选择,因创伤小,可适当放宽适应证;作为功能性疾病,治疗方式的选择需与患者充分沟通,并告知其疗效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让患者有知情及选择权。

吴教授为了解决各种复杂反流病症,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发明了多种术式解决各种特殊类型的反流问题,并均可通过腹腔镜完成。包括贲门切除后GERD、胃大部切除毕Ⅰ及毕Ⅱ式吻合术后反流、全胃切除加食管空肠毕Ⅱ式加Brown吻合术后严重胆汁反流、袖状胃切除术后GERD、胃底部分切除术后GERD、贲门失弛缓症行贲门括约肌切开后需加折叠术抗反流、十二指肠瘀积症(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巨大食管裂孔疝伴短食管、胃底折叠术后复发二次手术等。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