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2017年第三届金陵肿瘤学论坛”在南京召开。 开幕式上,解放军八一医院副院长、CSCO副理事长秦叔逵教授表示,过去的一年中,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临床肿瘤学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以此趋势,未来五到十年,有望逐步降低我国癌症发病及死亡率。金陵肿瘤学论坛注重实用价值和对临床实践指导意义,本届主题为 “新时代肿瘤治疗前沿热点和年度荟萃”。 希望通过学术交流提高医务工作者学术水平,使更多患者获益。
化疗仍为mCRC主流治疗
联合治疗有望突破疗效限制
上海东方医院李进教授介绍,近年来,结直肠癌治疗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靶向药物方面,TAILOR研究证实,西妥昔单抗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西妥昔单抗组9.2个月与对照组7.4个月)和总生存期(OS,西妥昔单抗组20.7个月与对照组17.8个月),疾病进展风险显著降低31%,降低死亡风险24%,并显著提高客观缓解率(ORR)。
CONCUR研究则证实瑞戈非尼三线或后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可延长OS,延长PFS近1倍(瑞戈非尼组3.2个月与安慰剂组1.7个月)。
李进教授总结道,目前,化疗在mCRC治疗中仍占据主导地位,而分子靶向异军突起也不容忽视。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可能是未来发展方向,重视分子标志物的探索,有助于实现不同肿瘤相同靶点的异病同治。
精准医学时代乳腺癌分类治疗
离不开真实世界数据分析
解放军307医院江泽飞教授介绍,精准医学时代,乳腺癌分类治疗包括:①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需要考虑如发生复发、转移,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辅助治疗如何个体化。如多西他赛联合曲妥珠单抗,再联合帕妥珠单抗,可获得更好的疗效;②三阴性乳腺癌(TNBC):研究证明,近20% TNBC存在BRCA1/2突变,因此,TNBC需要更精准的检测和更好的分型。
精准医学离不开大数据,CSCO 乳腺癌大数据平台对乳腺癌的疾病特征、诊疗模式、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可及性及术后辅助治疗对复发转移治疗效果的影响等进行分析。江教授指出,随机试验只是提供哪种方案更好,而真实世界数据则指出不同患者人群适合的治疗方案。
肺癌肿瘤微环境治疗再探索势如破竹
不可否认,肺癌患者不同治疗时期表现出的EGFR-TKI耐药成为肺癌靶向治疗的梦魇。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表示,针对肿瘤微环境的抗血管生成理论发展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2006年,E4599研究证明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能显著改善患者PFS、OS和ORR;2015年,BEYOND研究证实贝伐珠单抗联合含铂双药化疗在我国人群中显著延长PFS及OS等。
靶向治疗有较高的ORR率,但对PFS的改善有限。免疫治疗ORR有限,但患者可得到长期缓解。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因此,联合/序贯治疗则有望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OS。
最后,王教授表示,肺癌肿瘤微环境治疗研究去年取得重大突破,贝伐珠单抗及Pembrolizumab已获批为NSCLC一线适应证药物,肺癌肿瘤微环境治疗再探索势如破竹。
积极融入三大主流
放射免疫联合疗效更佳
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指出,肿瘤免疫治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缺乏异病同治的特定靶点;缺乏预测标志物;检测技术及标准临界值存在争议;免疫治疗药物有效率低、起效慢、价格高、毒性反应大等,联合治疗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局部放疗联合免疫刺激会产生一种系统的、免疫介导的全身抗肿瘤反应,包括放射远隔效应和免疫记忆效应。研究证明,放疗联合antiPD-1出现明显远隔效应、激活脾脏免疫反应。可喜的研究结果使放疗与免疫治疗联合成为一条可选之路。
于院士表示,放疗要积极融入精准医学、人工智能和免疫治疗这三大主流方向,充分发挥放疗的优势,并在不同类型肿瘤中选择合适的免疫制剂联合治疗,争取最佳疗效。
肿瘤微环境 免疫治疗神奇突破口
哈尔滨血液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介绍,过去的一年中,肿瘤免疫治疗两大策略均取得了显著进步。一是通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释放先天免疫对肿瘤的反应。二是通过T细胞治疗和肿瘤疫苗促进免疫系统寻找和攻击肿瘤细胞。如备受关注的CAR-T细胞治疗相关研究,对急性B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优于传统治疗。
虽然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需更长期的随访,且尚面临技术问题。但是,仍为难治性患者带来新希望,而肿瘤微环境则是神奇的研究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