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正压通气(NPPV)是呼吸支持技术的重要进步之一,已经成为一线常用的方法,在多个学科和不同的场合(ICU、急诊、普通病房和家庭)中普遍应用。近年来,热点问题包括几大方面。
第一、临床应用趋势与总体效果:多项研究结果显示,一线首选NPPV的比例逐年增加,总体成功率有增加和病死率有降低趋势。然而,在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的患者中仍然存在较多争议,应用率较低和失败率较高。
第二、在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和ARDS中的应用: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的病因多样,疾病严重程度和临床转归差异大。总体来说,NPPV治疗成功率较低。研究探索的重点是病因和严重程度分层的治疗应用指征,成败预测指征和转换为有创通气指征。
在术后相关的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近期研究结果支持NPPV的应用,认为可降低气管插管需求和病死率。在ARDS中探索的热点是不同严重程度与NPPV疗效的关系。目前多数研究结果显示,在PaO2/FIO2>150 mmHg的患者中,NPPV或可降低气管插管的需求,但在PaO2/FIO2<150 mmHg的患者中或可增加死亡风险。因此,应用NPPV治疗ARDS时,需要安排在ICU中密切监护条件下进行。一旦有失败指征,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
第三、关于家庭应用NPPV治疗慢性呼吸衰竭:针对各种原因导致慢性呼吸衰竭,NPPV家庭应用病例不断增加,临床需求大。然而,应用指征缺乏统一标准,也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研究数据的支持。目前最常用于慢阻肺合并慢性呼吸衰竭。GOLD2017中对NPPV治疗稳定期慢阻肺患者的推荐级别为B级。众多问题有待深入探索,包括应用指征、优化的技术方法学、应用流程等。
第四、技术方法学的进步与探索:NPPV是一种对设备性能和操作者应用技术要求高的呼吸支持方法。首先是连接器(罩)的设计与生产,需要改善其舒适性和减少漏气可能性。对于高碳酸性呼吸衰竭,降低罩的重复呼吸有利于排出CO2。参数的设置缺乏客观标准,探索不同疾病中如何优化参数设置具有重要的意义。一项针对慢阻肺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随机交叉试验的结果显示,足够高的吸气压力才能保证疗效。
一项针对ARDS的试验结果显示,全头盔NPPV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面罩,也提示方法学可能对NPPV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随着NPPV呼吸机的设计和性能的进步,吸气压和呼气压的自动滴定技术逐渐用于临床,有助于临床优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