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生命支持组织(ELSO)是国际上对体外膜肺氧合(ECMO)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评价患者预后和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学术平台。自2009年来,特别是ECMO成功用于重症甲型流感的呼吸支持被广泛认识之后,全球ECMO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截止2017年,在ELSO注册的ECMO中心305家,包括我国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和台湾大型医院。
我国ECMO的开展最早多集中于以心血管病诊治为特色的少数大型医院,主要针对心脏患者,包括体外心肺复苏术患者。台湾柯文哲教授曾多次来大陆指导ECMO工作的开展。借助于2009年对重症甲型流感的成功抢救,ECMO在我国取得了迅猛发展,尤其是在一线及东部地区的大型医院ICU首先取得了不仅限于心脏患者的成功应用,在其中部分医院,ICU医生逐渐成为实施ECMO治疗的主体。
最近,我国中西部地区也取得了较快速的发展,如河南、四川、重庆、陕西等。为推动ECMO在全国的应用与学术交流,先后成立了中国心胸麻醉学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2015年11月)及中国医师协会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2017年6月)。
尽管如此,由于ECMO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短,加之地区间医疗水平的差异,仍存在较多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缺乏培训,临床应用指征及操作不规范;ECMO转运工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研究基础薄弱,缺乏高质量的多中心研究;各单位之间协作有待加强。为此,未来应该在以下方面加强工作:
第一,加强培训,规范ECMO临床应用。开设ECMO培训课程,包括各种模拟培训及动物在体演示。在部分大型ECMO中心开设专项研修班,加强基础培训工作。
第二,开设ECMO远程会诊与转运中心。通过医联体等多种渠道,建立会诊与转运流程,与999、120急救中心等合作,采取多样化转运手段(救护车、直升机、固定翼飞机),使更多的危重患者从ECMO获益。
第三,加强研究,建立多中心协作网,重点加强对ECMO并发症、肺损伤与肺修复、清醒ECMO、VA-ECMO监测体系、ECMO的药物代谢等研究,建立临床数据及样本库。
加强自身团队建设与培训、合作共享及创新,是任何学科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ECMO的发展亦当遵循此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