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7-08-24 总第514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7-08-24 总第514期
返回上层

总第514期

发布时间:2017-08-24

急诊

标题导航

急诊人用实践诠释“速度与激情”

发布时间:2017-08-24来源:《医师报》作者:黄晶 贾薇薇  阅读: 899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blob.png


年轻的急诊学科发展势头强劲

“急诊学科是一个拯救生命的学科,是一个解除伤痛的学科。” 8月11日,在银川召开的2017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年会上,中国医师协会张雁灵会长道出了他所理解的急诊学科的实质与使命。

“急诊学科在我国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只有短短30几年,但其发展势头强劲,学科发展日趋完善。”张雁灵会长将其原因归纳为四点:首先,据粗略估数,国内每年急诊数量高达4~5亿人次,如此大的医疗需求,促进了急诊科的快速发展;其次,急诊学科技术的发展,快速推动了急诊学科的前行;第三,心血管医疗设备的发展,从院前急救设备到生命支持系统的研发,也推动了急诊科的发展;第四,战争在推动急诊科发展上功不可没。世界上第一台急诊机器人,就是美国为伊拉克战争研发。

张雁灵会长对急诊医师分会所做贡献给予了肯定,他指出,分会大力加强组织建设,从基础做起,建立急诊数据库;分会研究、调查、讨论、制定并出台了急诊规范诊疗的指南与共识,推动了我国急诊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在提升急诊医师临床技能方面,分会采取了很多举措,如召开年会、开展培训、论坛,积极开展规培工作,并制订了专科医师准入制度;分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他强调,分会取得的成绩,得益于急诊医师分会于学忠会长及其他副会长的得力领导,他们身上所具备的凝聚力,聚集了急诊领域的诸多专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急诊学科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拯救生命、解除伤痛的学科,所有的急诊人也一直在践行着这一理念。


创建八年独具特色

李克强总理说过,当国家发生重大灾难时,总是有两群人冲在最前线,一群是白大褂,一群是绿军装。白大褂中,急诊科医生是其主要力量。我国有超过10万名急诊科医生,而这些医生需要一个组织来管理,2008年,急诊医师分会应运而生。

本次年会是急诊医师分会成立以来第8次年会。“8年来,经过急诊人的共同努力,分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8年前分会建立,急诊医师从此有了自己的家。从那时起,无论是维权、监管,还是自律,我们都有规可循。”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于学忠会长表示,在张雁灵会长的帮助与指导下,经过全体家庭成员的努力,分会做出了突出成绩,包括出台具有急诊医师特色的急诊医师规培制度,建立规范的规培医师基地,出版第一本急诊百科全书等。

据悉,本次年会的主题是“普及、发展、创新、规范”,年会交流急诊急救新发展、急性中毒、急诊复苏、急诊学科管理、战争创伤、院前急救与灾害救援等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同时,此次年会新增了指南和共识的发布及解读、急诊住培、急诊护理等专场。年会设立了16个分论坛,140余个专题报告。


学术讲座

blob.png

连发四部新指南共识 规范诊疗手段

急诊医师分会不仅重视学科建设,在学术发展上同样硕果颇丰。为了规范急诊临床诊疗,分会陆续发布4部共识与指南,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卢中秋教授对指南与共识进行了解读。


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

卢教授表示,基于急诊患者病情、病因诊断困难,病情紧急、变化快,转运过程中风险较大,导致接诊时间紧,无充足时间评估,突发事件的性质和人数不能确定等情况,为了更好的优化资源,制定此共识。

卢教授指出,共识分4部分:

分级转运原则  降阶梯治疗、充分评估、优化分级、选择最佳路径及动态评估。

转运患者根据病情分3级  Ⅰ级:生命支持条件下,生命体征仍不稳定;Ⅱ级:生命支持条件下,生命体征相对稳定;Ⅲ级:无需生命支持,生命体征尚平稳。

分级转运人员配备标准分3级  Ⅰ级:人员工作2年以上,规培第3年具有熟练技术;Ⅱ级:工作2年以上;Ⅲ级:工作1年以上,规培第1阶段第1年。

分级转运装备配置标准分3级  Ⅰ级:配备齐全;Ⅱ级:配置要求相对低;Ⅲ级:一般转运设备。

总的分级转运流程包括评估分级、沟通解释、充分准备、正常转运、应对管理标准化、总结评价等。


中国急性心力衰竭急诊诊治指南

急性心衰(AHF)是常见急症,病情紧急,常危及生命,且预后差。近年来,绝大多数AHF患者首诊于急诊科,为统一规范AHF的诊断及治疗,制定此指南。

卢教授指出,AHF的初始评估与处置,从院前开始就应启动诊断与无创监测策略,以及必要的氧疗甚至呼吸支持,同时应尽快转送至附近有完备心内科和(或)CCU/ICU的大中型医院,到达急诊科后采取进一步的综合措施,包括紧急评估、循环或呼吸支持,迅速识别出致命性病因的心衰及需要紧急处理的促使心功能恶化的各种可逆性因素,并尽早尽快处理。

关于AHF的诊断,卢教授指出,应仔细询问AHF相关病史、症状和本次发作的心原性或非心原性触发因素,全面评估充血和(或)低灌注表现;尽快进行利钠肽检查、肌钙蛋白I或T等生物学标记物、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尽早(24~48 h内)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明确AHF诊断,评估病情;血液学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等有助于综合评估病情。

AHF的治疗依据心力衰竭的不同阶段而采取不同策略。每个患者都需要氧疗;低灌注时要用血管活性药;休克时不常规推荐IABP;利尿剂的使用可增加尿量、减轻患者水肿。同时注意低灌注情况,高血压性心衰时要减药;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血管扩张剂应慎用。


破伤风急诊预防与诊疗专家共识

我国破伤风的发病率虽不明确,但时有发生,因目前医疗环境等因素,伤后破伤风的预防存在破伤风类毒素、抗毒素使用不当的情况,且存在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供应量不足等因素,因此破伤风的急诊预防与诊疗需进一步规范。

卢教授指出,破伤风的预防分为主动免疫及被动免疫。主动免疫主要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共3次,每次间隔至少4周,可获得免疫力达5~10年;被动免疫主要应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等。

而处理好伤口,清除毒素来源,进行抗病原菌治疗,中和游离毒素,控制和解除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是破伤风治疗原则。


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专家共识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创伤仍是致死、致伤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全球45岁以下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规范相关治疗手段,制定此指南。

卢教授重点介绍了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原则:首先解除危及生命的情况,遵循“先抢救生命,后保护功能,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

治疗目标是按照规范、个体化措施改善氧利用障碍及微循环,恢复内环境稳定,加强监测。

救治方法包括气道与呼吸管理、液体复苏、常规出血控制、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血管活性药与正性肌力药的使用、创伤性凝血症的预防与处理、疼痛管理及炎症控制等。

(下转第15版)

微信图片_2017071310262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