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律学年会(HRS)于5月4-7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参加大会,共900多名讲者进行了250多场专题报告。其中,心律失常领域也有多项热点研究结果公布。
房颤消融
AFACT试验:
胸腔镜神经丛消融未改善房颤患者预后
AFACT试验评价了胸腔镜下神经丛消融(GP)对顽固性房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入选了240例患者,入选病例包括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GP组(117例)和非GP组(123例)。手术时间分别为(185±54) min和(168±54)min(P=0.015)。GP组全部消除了可诱发的迷走反射,而对照组仍有87%的患者存在可诱发的迷走反射。9例患者术中出现严重出血,均来自GP组(P<0.001)。
经过一年的随访,4例患者死亡(均在GP组,非手术相关,P=0.056),9例患者失访。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GP组和非GP组成功率分别为80%和74.5%(P=0.6);持续房颤两组成功率分别为65.7%和62.9%(P=0.9)。在空白期,两组分别有34.5%和29.3%的患者房颤复发,其中分别有25例和28例患者行复律治疗。空白期以后两组分别有22例和21例患者行复律治疗。GP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2例和4例患者出现窦房结功能不全(P=0.033),在住院和随访期间各有3例患者置入起搏器(均在GP组)。
点评
AFACT试验证实,GP消融显著增加围手术期出血、窦房结功能不全和起搏器置入的概率,但消融成功率未增加。常规神经节消融无额外临床获益。
OASIS试验:
非阵发性房颤“转子”消融的影响
既往一些研究表明,对于持续房颤和长程持续房颤(LSPAF)患者,局灶冲动和转子调节(FIRM)指导下消融策略优于肺静脉隔离(PVI)。但上述研究为非随机对照研究。OASIS研究比较了三种方法对于持续性房颤及LSPAF的效果的差异。
研究入选病例为非阵发性房颤行首次消融的患者。按1:1:1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仅FIRM消融);第二组(FIRM+PVI);第三组(PVI+后壁消融+非肺静脉触发灶消融)。主要终点为空白期后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房性心动过速/房颤发作。次要终点包括急性手术成功。
共有来自3个中心的113例患者入选,三组入选病例分别为29、42、42例。第一组因无效提前停止入选。组间基线特征均衡。术中发现前两组所有患者均存在局灶驱动和转子。三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22±49)min、(233±48)min、(131±51) min(P<0.001),第三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前两组。
在前两组,仅转子消融成功的患者分别为12例和11例。经过平均12个月随访,三组消融成功患者分别为4例、22例、32例(P<0.001)。与第二组相比,第三组患者成功率更高(P=0.02)。持续性房颤两组成功率分别为53%、72%。LSPAF两组成功率分别为50%、84.6%。
点评
这是首个比较非阵发性房颤三种消融策略效果的随机试验。结果显示,单纯转子消融效果不佳。此外,与PVI+后壁消融+非肺静脉触发灶消融相比,FIRM+PVI消融手术时间长,且疗效不佳。
器械治疗
多点起搏使心脏再同步治疗迈上新台阶
MPP-IDE研究显示,行心脏再同步化并置入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治疗的心衰患者多点起搏(MPP)安全有效,MPP不劣于四级双室起搏(BIV)。当MPP被程控为(阴极间距>30 mm)+(5 ms LV延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反应率最高(达87%),所有无反应者均转为有反应。
研究将506例患者按1:1随机分成BIV组和MPP组,再根据有无反应进一步分层(临床综合评分)。主要安全终点为9个月内无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系统相关的并发症。主要有效性终点为:3~9个月间,与BIV组相比,MPP组无反应的比例非劣性。
结果显示,469例拟置入CRT-D的患者中455例成功置入(成功率97%)。3个月后共381例患者被随机分配到BIV组(180例)和MPP组(n=201例)。基线资料两组相当。安全性和有效性(无论是意向性分析还是实际治疗分析)均满足要求。MPP组中有52例患者CRT-D程控为最大的阴极间距(>30 mm)和最短的室间时间延迟(5 mm)。该组临床反应率高达87%。所有对CRT无反应患者均转为有反应。
点评
临床应用的结果显示,CRT的反应率在60%~70%,约1/3患者无反应,如何提高CRT的反应率是目前困扰医生和患者的主要问题。左室MPP可更广泛地激动左室心肌,纠正不同步收缩,从而进一步改善心功能。IDE 研究证明了应用MPP患者,CRT反应率最高达87%,而且使原来无反应患者转为有反应。使CRT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EFFORTLESS 研究:全皮下除颤显优势
皮下ICD(S-ICD)适用于需转复室性心律失常,而不需传统起搏的患者。EFFORTLESS是全球最大的S-ICD注册研究,报道了S-ICD 5年随访的真实世界的结果。此次是EFFORTLESS完整研究的首次公开报道。
研究入选10个欧洲国家42家中心的985例患者。所有患者至少随访1年,平均随访时间为(3.1±1.5)年,8%的患者完成5年随访。
结果显示,24例(2.4%)患者因感染移除装置。4例(0.4%)术中转复失败,1例(0.1%)需抗心动过缓起搏。截至目前还未出现电极导线故障或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报道。
30 d和360 d随访无并发症率分别为95.9%、91.7%。经过平均3.1年随访,11.7%的患者出现不恰当放电(IAS),年发生率为3.7%。2.3%的IAS的原因为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4.4%的患者出现T波过感知。
54例患者(5.5%)出现1次以上的IAS。1年和5年的无不适当放电率分别为91.7%和85.3%。
点评
对于IC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患者,S-ICD对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效果可靠,不恰当放电率与传统ICD类似。重要的是,由于S-ICD无静脉电极导线,避免了传统ICD静脉电极导线所产生的并发症,EFFORTLESS 研究中期随访结果显示,无一例患者出现导线故障或者感染性心内膜炎,显示了血管外除颤的优势。这些数据将会为优化患者选择和装置使用提供依据。
LCP在感染和导线相关事件上优于TVP
经静脉起搏器(TVP)易发生导线或囊袋切口相关并发症,尽管其总体安全性尚可。无导线起搏器(LCP)可能减少这些并发症,但目前缺乏LCP和TVP直接比较的数据来支持上述观点。本研究分别使用了LEADLESSⅡ临床试验和 Truven Market Scan 数据库,比较了TVP和LCP急性期及中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情况。
LCP是永久起搏器(VVIR)起搏模式,该装置集合了所有起搏器组件(包括电池、电子元件和起搏组件)。它通过股静脉途径被放置到右心室,从而避免了胸部切口和经静脉导线放置。这两个队列包括718例LCP患者和10 521例TVP患者。5.8%的LCP组患者(42例)出现急性并发症(术后1个月内出现),装置移位发生率1%,心包积液发生率1.5%。而TVP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7%,包括导线相关的不良事件(7.6%),胸部创伤(3.9%),感染(1.9%)。
LCP组中期并发症(术后1~24个月)发生率很低(0.6%),而TVP组较高(5.4%),包括新增的导线相关不良事件(2.4%)和感染(2.6%)。
点评
无导线起搏器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起搏器的并发症大部分与电极导线相关,无导线起搏器的一个很大优势是减少了与导线相关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提示,真实世界的TVP并发症的发生率比既往报导的数值更高。LCP在感染和导线相关的事件方面较TVP有明显的优势。两组脱位和心包积液并发症发生率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