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扬扬的“丢肾门”从5月持续到6月,舆论场上越来越多的声音涌现出来。与诸多情绪的宣泄相比,静下心来对于“丢肾门”的冷思考显的弥足珍贵。
“涉医”报道不能滥情
▲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杨进刚
由于追逐轰动效应,又不太了解医学专业,一些记者倾向于寻找不合常理的医学问题,以社会化的手法进行加工,比如“以茶代尿”事件、“缝肛门”事件和“八毛门”等。“社会化”传播其实就是煽情。
这种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不仅是屡次践踏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说明了新闻从业者整体的思维定式,证明了中国的健康信息传播水平低下,也进一步让中国已经严重对立的医患关系进一步加剧,结果把自己钉在了耻辱柱上。
关于健康信息的传播,我建议新闻从业者多参考欧美健康新闻行业的新闻加工和选题,学习怎样从中国国情出发,找到自己提升的方法,提高水平。
在自媒体时代,众多传播者,实际是微信和微博的转发者,并不是特别清楚真相,一看来源又是知名媒体,事件又足够刺激,一些标题党兴风作浪,造成的轰动不可收拾。加之,信息的传播有其滞后性,一些谣言虽然已经真相大白,但还有自媒体在煞有其事的传播。
医患关系已不再是医生和患者的关系,而是掺杂了市场经济下的商品交换和买卖关系。这种在主流媒体上的不实报道,加剧了医患矛盾。
经过这么多教训,媒体不要轻易炒作医疗差错和事故,需要谨慎。
在关于医疗的报道方面,我觉得记者和媒体要把视角从个体转向群体,关注具有共性的问题,尤其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服务公平和可及性问题;二是医疗服务评价和医疗质量评价问题:有哪些服务是浪费的资源?怎样提高医疗质量;三是费效比问题,医疗服务的分配要根据医学需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之后确定优先顺序。当然,具有普遍性的个体问题也是好的选题。
这些问题才是推动中国医疗保健进步的根本性问题。
“丢肾门”留下的“财富”
▲ 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施琳玲
纷纷扰扰的灰色5月走了,但安徽男子“丢肾”事件的“尾气”注定带进了6月,脏脏得,不敢深呼吸。
“丢肾门”从今年5月5日发端,如今《新安晚报》刊发的“我的右肾去哪了”已成为了很多人唾弃的、咒骂的、制造舆论的“怪胎”。在《新安晚报》微博上上演了史上最壮观的“点烛”场面,整整二十余天。在6月到来的前一天,《新安晚报》终于按捺不住“被点烛”的内心重压,关闭了评论功能,从此似“天下和谐”来逃避他铸下的“罪孽”、粉饰他内心的“不安”。
“丢肾门”注定将渐渐远去,被此事件撕裂的信任已如撒了一地的鸡毛。此刻,信任从何而建,倒是成为我最大的担忧,相信和我一样担忧者,一定众多!
当然,再糟糕的事物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哪怕是反思或是警醒。“丢肾门”是一堂特别有代表性的舆情处置和媒体履职的课程,这是“丢肾门”事件留给大家的“财富”之一。另一笔“财富”则来自《医师报》的独家消息,当事医生胡波勇敢地站出来对不实报道说“不”!将依法进行维权起诉《新安晚报》。正如胡波所言:“维权不止是为我自己,更是希望对同行产生正能量的影响。”
不管怎样,这些在被折磨得遍体鳞伤而获得的“财富”或许能带给这个6月一阵“清风”、一缕“曙光”……是的,你我都希望在这个越来越影响我们生活、影响我们认知的传播空间里,呼吸的空气干净些再干净些!但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