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6-06-09 总第455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6-06-09 总第455期
返回上层

总第455期

发布时间:2016-06-09

输血

标题导航

着力扭住三“点”强基层

发布时间:2016-06-09来源:《医师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 全军临床输血中心 刘景汉  阅读: 1637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2016年5月22-25日,“全国第十届输血医学学术年会”在厦门召开。本次年会主题为“凝心聚力,全面推进我国输血医学新发展”,由中国医师协会输血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学分会合力主办,逾千名专家、代表盛情参会,参会人数创历史新高。会上,举行了由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输血科医师分会共同举办的“迎接新常态,勇做输血领军人”全国人才选拔活动颁奖仪式,本届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输血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学分会主任委员刘景汉教授荣获“全国输血领军人终身荣誉奖”。此次年会首次推出青年讲堂,以反映当前我国大多数青年输血人的理想追求与工作担当。另外,大会还评选出了“优秀论文奖”。

blob.png

所谓“三级跳”上下联动输血医学新模式是指,通过深化改革,强化对输血医学建设新认识、新实践,形成医疗机构的输血科、区域性的协会/学会组织、国家级的输血医学协会/学会组织上下联动一盘棋,共同发力,驱动全国输血医学事业的发展。

“三级跳”上下联动输血医学新模式的工作重点是强基层,推进措施是着力扭住三“点”。

☆ 找准焦点:夯实基层输血管理

基层输血医学力量过于薄弱,成为制约输血医学发展的瓶颈。不少输血医学安全事故的发生都集中于基层,使之成为不争的输血医学焦“点”。

要充分利用国家级输血医学协会/学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深化输血医学“西部行”活动,实施造血扶贫工程,普及输血医学知识和输血医学技术,推动基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一带一路的输血医学发展和建设工程,有效杜绝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切实抓好安全管理,夯实输血医学发展基础。

☆ 覆盖盲点:各区域性组织加强建设

有效加强区域性输血医学组织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区域性组织的协调作用,联动各区域采供血机构和临床输血从业人员的热情和智慧。在新常态的一带一路新形势下,从战略高度布局规划,重点抓好“三级跳”输血医学新模式中的区域性组织建设和领导班子结构建设。各区域性组织要勇于承担扫除该区域内盲“点”、死角的重任,高效驱动全国输血医学工作一盘棋的发展战略。精心梳理全国各地的新举措、新思路、新亮点,并力争在全国输血年会平台上得以展示和推广。

构建国家级输血医学建设和发展网站(络),铸就坚实的精准输血基线,推动临床普遍开展血小板抗体筛查项目;积极拓展相关细胞治疗业务;成立细胞学组、儿童血型研究学组、血液净化学组,努力实现我国“科学、安全、有效”输血的全覆盖,不断从整体上提升我国输血医学的新水平。

☆ 跟踪难点:新技术解决“缺血”难题

有效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用血紧张”问题,除了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提高公民的无偿献血积极性外,更要采用自主创新的技术和方法,研发新的血液成分及其新功能。要举办新技术、新业务培训班,推进手工汇集血小板业务和临床实践;在有影响的采供血机构开展冰冻血小板的制备和应用;要在全国范围内有重点的开展深度自体输血研究并评选示范单位。切实建立中国特色的自体输血新途径和节约用血新方法,把我国输血医学建设成为全新的输血医学。


“迎接新常态  勇做输血领军人”全国人才选拔活动揭晓

“迎接新常态,勇做输血领军人”全国人才选拔活动,由刘景汉教授提出倡议,旨在发现和培养优秀的输血专业人才,经由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输血科医师分会审核执行并共同落实。评选出“领军人才”、“突出人才”和“扬帆人才”共50人,另入选“人才库”275人。

blob.png

blob.png

重视易漏诊的

不可检测型同种抗体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兰炯采


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由同种抗体(血型抗体)引起,同种抗体筛查试验(抗筛)是安全有效输血的保障之一。但有种“不可检测型同种抗体”,常规抗筛试验技术会漏检,从而导致无效输血、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

诊断“不可检测型同种抗体”,首先要排除试剂、技术等原因导致的抗筛漏检,如抗筛细胞抗原覆盖面太窄或抗原不是纯合子,抗体产生的早期(21 d内)未用吸收放散方法,抗体效价过低未采用增强技术等多种原因皆可导致抗体漏检。

国外报告的典型病例有五个特点:输血前试验ABO、RhD同型、抗筛(-)和交叉配血相合;发生无效输血(输血后血红蛋白不升高)或溶血性输血反应;如果抗筛(+)输不带对应抗原的血仍然发生反应;至今报告的不可检测型抗体都是针对RhC/E抗原的抗体;同位素标记输入带对应RhC/E抗原的红细胞寿命缩短而不带对应抗原者寿命正常。国内至今未见“不可检测型同种抗体”病例报告,有漏检之可能,应引起临床重视。

blob.png

(下转第2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