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事上门
“阿姨,请坐!”
“不用,我不是来投诉的,是让你转告医生,我决定做伤残鉴定,让他准备好照顾我后半生吧!”
“阿姨,先坐下,和我说说!请您放心,如果是医生的责任,我们绝对不会推诿!”
这是骨科患者杨阿姨初来医患办的几句对话,也是医患办工作中的一个普通镜头。
杨阿姨说:“住院期间负责的那位医生,很少查房,骨折的地方给我夹板固定,我疼的要命!他连问都不问。”杨阿姨出院后感觉手部活动受限、麻木,回想起住院期间管床医生的种种“恶劣行径”,一肚子气,多次找医生理论,没有得到重视和理解,矛盾逐步升级。
峰回路转
我与患者沟通后,感觉到杨阿姨纠结于这件事主要是因为对医生的人文关怀不满意。如何扭转杨阿姨对医生的看法就成了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
我找到当事医生,医生也很委屈。他考虑患者年龄大,所以向她推荐了保守的夹板固定治疗。因为担心骨折处愈合不好会给患者二次伤害,所以就在夹板固定的时候格外小心。我从医多年,很理解医生的做法。
我指导医生,与患者沟通时,首先要认真倾听对方意见和建议,其次用心表达尊重,适度告知患者住院期间医生所做的努力。
果不其然,在沟通中,当了解到年轻医生工作的不易时,杨阿姨感慨万千,母性的温暖油然而生,当了解到医生为自己的治疗其实费尽心力时,她报以感激!“心结”开了,医患又重建了信任。现实中,医患的交流还障碍重重。在繁重的工作下,医生只能争分夺秒工作。世界卫生组织一项调查,当患者诉说病情时,平均18秒钟就被医生打断。当患者欲对治疗发表看法时,医生已先入为主开好了药方。
然而,医务工作者要意识到,沟通是我们临床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剂良药,是打开医患“心结”的一把钥匙。医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人际沟通的艺术,要求双方心灵真诚地交流。如果任何一方事先就把对方设为必须处处提防的假想敌,医学中所谓的帮助和安慰,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