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12-03 总第432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12-03 总第432期
返回上层

总第432期

发布时间:2015-12-03

肾病

标题导航

近半数有指征患者未行肾脏透析治疗

发布时间:2015-12-03来源:《医师报》作者:董杰  阅读: 524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科研是推动学科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上,肾脏病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充分展示,共设有30个口头报告,900篇会议壁报展示。从数量庞大的壁报展示,足以看出肾脏学科对科研的重视,对中青年的扶持。

四川省人民医院王莉教授、王芳等对我国急性肾损伤(AKI)肾脏替代治疗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有近半数的有肾脏替代治疗指征的AKI患者未能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此外,肾脏替代治疗的模式以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和间断血液透析(IHD)为主,腹膜透析的处方率极低。研究还发现,CRRT在国内有滥用的现象。

研究者指出,提高腹膜透析在AKI患者中的应用,规范严格的CRRT指征都是改善急性肾损伤治疗现状的重要手段。

研究显示,仅531(59.3%)例患者接受肾脏替代治疗。院内死亡率为25.1%,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比未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死亡率低(18.4%与35.0%)。肾脏替代治疗的模式为CRRT(53.9%),CRRT和IHD(6.2%),CRRT和腹膜透析(0.8%),IHD(38.0%),腹膜透析(1.1%)。

此外,在接受CRRT的患者中,仅有55.1%有潜在的CRRT治疗适应证,在没有CRRT指征的患者中,进行了CRRT与进行了IHD的患者相比,院内死亡率(17.0%与4.8%)及花费(9763美元与5255美元)较高。

该项研究为国际肾脏病学会急性肾功能衰竭“ 0 by 25”中国协作组完成的全国性急性肾损伤研究的一部分,研究共纳入22个省/市/自治区的44个中心。在所有7604例急性肾损伤的患者中,896例患者有肾脏替代治疗指征,被纳入本研究。

死亡是患者3个月内退出腹透首因

腹膜透析患者早期退出腹膜透析治疗日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余学清教授等研究显示,死亡是患者3个月内退出腹膜透析治疗的首要原因,心血管相关疾病及感染相关疾病是主要死亡原因。腹膜液渗漏是患者3个月内转血液透析治疗的首要原因。

研究还显示,年龄大、收缩压高、血红蛋白水平低、血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24 h残余尿量少是患者3个月内退出腹膜透析治疗的危险因素。

研究纳入2006-2011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1444例患者,其中71例(4.9%)患者3个月内退出腹膜透析治疗,原因分别是死亡34例(47.9%)、肾移植21例(29.6%)、转血液透析14例(19.7%)、放弃治疗2例(2.8%)。

心脏手术患者AKI后

血清肌酐标准或高估肾功能恢复程度

AKI发生后肾功能恢复程度的评估一般采用血清肌酐(SCr)标准,然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丁小强教授、许佳瑞等研究发现,SCr变化评估心脏手术患者AKI后肾功能恢复,可能会高估肾功能恢复程度。可将出院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90 ml·min-1·1.73m-2作为心脏手术患者AKI后肾功能完全恢复的临床判断标准。

该项研究入选3245例住院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其中1295例术后发生AKI,944例患者根据SCr标准出院时肾功能“完全恢复”(AKI后出院时SCr不高于基础Scr 44 μmol/L )。

结果显示,根据SCr标准判断为AKI后肾功能“完全恢复”者,AKI后平均eGFR显著低于AKI前(88.9ml·min-1·1.73m-2与94.5ml·min-1·1.73m-2),出院时,436例(33.7%)患者的eGFR≥90ml·min-1·1.73m-2,859例(66.3%)患者eGFR<90 ml·min-1·1.73m-2。

随访2年,分析显示,根据Scr标准判断为AKI后肾功能“完全恢复”者,肾功能“完全恢复”的AKI仍是远期死亡和远期发生进展期慢性肾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eGFR标准,出院时eGFR<90 ml·min-1·1.73m-2的AKI是远期死亡和远期发生进展期慢性肾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eGFR≥90 ml·min-1·1.73m-2不是。

糖尿病患者应早行肾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苗里宁教授等研究显示,由于单纯性糖尿病肾病(DN)是糖代谢紊乱对肾脏长期损伤的结果,因此在出现肾脏损害前糖尿病通常已持续较长时间。但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在起病时并没有明显症状,甚至可能在出现严重并发症后才就诊。

因此,研究者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应及早进行肾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DN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是蛋白尿,但并非所有出现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均属于DN。在接受肾活检的糖尿病患者中,也有部分合并非糖尿病性肾病。

该研究结果显示,在210例伴微量白蛋白尿或临床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中,DN有145例(69.0%),其中病理分型为早期系膜增生者28例,典型DN表现者117例。在典型DN表现者中,结节性肾小球硬化54例,弥漫性肾小球硬化63例。DN合并非糖尿病性肾病30例;糖尿病合并非糖尿病性肾病35例。

狼疮性肾炎:我国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首要病因

中山大学一附院建立开放共享的狼疮性肾炎数据库,我国人群发病率高、患病率高、活动性高、病情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余学清教授对我国狼疮性肾炎(LN)诊治现状进行了介绍,余教授指出,LN具有遗传异质性,在患病率、临床表现、治疗反应、预后及易感基因方面有种族差异性,在诊治上面临诸多挑战。

“LN是我国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首要病因,特别是在中国人群中,具有发病率和患病率均高、活动性高、病情重的特点。”余学清表示,在过去20年中,尽管LN患者的肾脏存活率和生存率均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如何充分利用我国资源,得到针对我国人群的可靠证据,对于进一步改善我国LN患者的预后,并在世界肾脏病领域发出“中国声音”,都至关重要。

大样本临床研究是临床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中国学者充分利用我国的患者资源开展了多项大型LN随机对照研究,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LN患者提供了科学、有效、安全的治疗新措施。

余教授介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了开放共享的LN临床数据库系统。目前已有来自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86个医学中心加入了该数据库,并录入患者资料逾4008例。

结果发现,不同比例的新月体、间质浸润的炎症细胞及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等与LN患者的预后、肾功能的损害密切相关。中-重度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组肾脏存活差。伴新月体的LN患者基线相对无新月体者差,但二者远期肾脏及患者生存无显著差异,提示积极的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新月体比例每增加10%是LN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风险增加17%;伴新月体形成的LN患者整体预后良好,5年及10年生存率约为90%和80%,然而新月体型LN预后较差,其5年和10年生存率约为78.9%和52.6%。      

此外,余教授研究发现,合并AKI可严重影响LN患者的预后。心血管事件是LN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这些研究结果将为未来制定LN相关的防治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我们相信,通过充分合理利用该数据库系统,加强随访管理,开展规范化、标准化和完善的大样本LN队列研究,无疑会直接惠及我国广大LN患者,并推进我国在该领域临床和科研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提升。”余教授说。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