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06-18 总第409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06-18 总第409期
返回上层

总第409期

发布时间:2015-06-18

药械

标题导航

精神类药物或促发暴力行为

发布时间:2015-06-18来源:《医师报》作者:本版编译 裘佳  阅读: 1857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芬兰一项研究发现,服用抗抑郁药或苯二氮类药物可能与个人故意杀人风险升高有关。该类药物或可通过作用中枢神经系统而使此种风险增加。(World Psychiatry.2015年6月4日在线版)

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开始探讨抗精神病药物与暴力行为是否有关。研究者表示,人们一直认为,服用抗抑郁药或促发了屠杀罪犯的暴力行为。2014年9月,谷歌搜索术语中有超过13.9万次点击“抗抑郁药、杀人”,超过10余万次点击“抗抑郁药、暴力”,可能这种大规模的公共宣传已影响到了医生药物处方实践。

该研究分析了2003-2011年因谋杀定罪的959名罪犯的药物处方,与普通人群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与杀人风险升高无明显相关性。使用抗抑郁药与此种风险轻微升高(升高31%)有关,使用苯二氮类(用于治疗焦虑及失眠)与该种风险升高显著相关(升高45%)。而杀人风险升高相关性更高的是服用阿片类(升高92%)及非阿片类止痛药(升高3.06倍)明显相关。25岁以下人群中,与最高他杀风险有关的药物是阿片类止痛药(RR=3.23)及苯二氮类药物(RR=1.95)。

此外,虽然研究人员未详细透露,但与其他因素相比,男性及酒精中毒与较高暴力风险有关:88.5%罪犯为男性,79.4%罪犯为酒后犯罪。

许多病例中,苯二氮类被长期、大剂量的处方给患者。Tiihonen表示:“苯二氮类药物可削弱冲动控制,前期研究发现止痛药可影响情绪处理。因此建议对于有物质滥用史的患者谨慎处方苯二氮类及强效止痛药。”

抗抑郁药或“略可”升高暴力可能,但研究人员认为,成年人或青少年不应因相关杀人风险假设而拒绝服用抗抑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