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病变为血管受到各种机械、物理及化学等因素刺激时发生结构改变,导致功能逐渐丧失的过程,是一个缓慢进展的累及全身系统性病变的过程。早期常无症状,是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学基础。因此,对心血管高危患者进行非创伤性血管病变,早期检测与诊治是防治心血管病至关重要的措施。
随着血管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已可将各阶段的血管病变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检测出来。如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是血管病变的早期信号,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释放血管舒张物质减少,导致内皮依赖的舒张功能下降,可通过内皮功能检测评价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当血管内膜的完整性丧失或发生动脉粥样斑块时,可通过血管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检出。
当血管结构继续改变,导致血管弹性功能丧失,血管僵硬度增加时,可通过近年来较成熟的技术如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增强指数等检测管壁的僵硬程度及外周缺血状况。此外,正在发展成熟的技术还有眼底血管检测(如彩色多普勒血管成像)、舌下微循环检测等可反映早期小血管病变。
大量国内外研究表明,血管功能检测可预测心血管风险。笔者研究所近期对上海郊区60岁以上老人检测了臂-踝脉搏波传播速度(Ba-PWV),并进行了平均5.9年的随访,在3876例研究对象中,总死亡、心血管死亡、卒中死亡和非心血管死亡人数分别为316、148、46和168例。多因素校正的COX回归模型显示, Ba-PWV具有独立死亡预测价值(增加56%),这一预测在高血压人群中增加86%。同样趋势在心血管死亡、卒中死亡和非心血管死亡中也存在。提示PWV可预测中国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尤其在高血压老年患者。
血管病变早期检测适用于所有人群,建议将该类技术纳入常规体检,可先在有条件的各大医院展开。暂时没有条件开展的单位,可通过非常简单的方法,如测量血压,观察脉压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血管僵硬度。对于已经被诊断为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及肥胖患者,或有早发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者,更应加强血管结构与功能检测。唯有对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才是防治心血管病的积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