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对我来讲已经是三年前的事了,以至于在哪里考、考了什么都已经记忆模糊了,唯有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在脑海中闪现,从而能够让我对医考之路产生一些思考。
考的不是题是知识
在复习医考的那段时间,我刚刚入职。作为一名住院医师,每天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之外,还要抓紧一切时间备考。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做题到半夜,第二天又早早地起床上班。上下班的公交车是背诵知识点的重要时段。有一次我在车上竟然不知不觉睡着了,脑袋歪出了窗外,直到被旁边的乘客拍醒才意识到自己实在是太累了。
很难忘记那段复习的经历,然而我如此辛苦如此努力,分数却并不很高,反而是那些平时学得就很扎实的人往往能考得好。这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并不比别人更有天赋,也并不比别人更加努力的普通人来讲,备考时肯吃苦还不够,正确的方法与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同等重要。
我越发认识到,考题千变万化,而考试所考察的不是题,而是考题背后的知识。考题是标,知识是本。如果知识都没有学明白,备考就只能靠死记硬背,而这种做法是很没有效率的。只有认识到“固本”才能“强标”,面对广博细碎的医考内容,与其自己埋头苦干独自摸索,必要时不如去寻求一些复习方法上的的指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先成为医生
再成为麻醉医生
医考过去很久后,一件事让我对医考有了更新的认识。
一次我和上级医生在给一位患者麻醉诱导,一个刚进入临床实习的活泼的小护士凑过来好奇地问:“请问你们也属于大夫吧?”我们当时哭笑不得,但也反应极快,上级大夫反问道:“交通警就不算警察了吗?”我说:“地下党就不算党员了?”小护士也很不好意思地笑了。这次有趣的对话说者无心,而令闻者深思。麻醉最早在成为临床二级学科之前往往是由护士来承担的,给点麻醉药、照看着点患者的安全,一台手术就这么做下来了。如今的手术越来越大,危重症患者病情越来越复杂,也对麻醉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麻醉医生能做得也越来越多。如果仅仅学会给药把患者“麻翻”,这更多的像是“麻醉护士”的工作范畴。目前多数麻醉医生只停留在“麻醉医生”层面,只有少数业内精英才可达到“麻醉学家”的层面。他们必然需要具备渊博的医学知识、有着像医学百科全书一样的知识储备才能达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境界。
联想到医考所涵盖的广阔内容,也许看起来与麻醉专业本身并无太大关系,但作为一名麻醉学专科医生,首先必须是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专科医生,日后才能有望成长为一名麻醉学家。
因此,医考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考核一个医生的应试能力,更是考察他是否具备了一个医生最基本的功底;它绝不是一个形式,而更像是一个仪式。它在我的记忆中闪耀着难以磨灭的光芒,照亮了我在麻醉专业的道路上毅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