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记者 裘佳)5月20日,“2017中国脑卒中大会”在京盛大开幕。
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院士,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王贺胜主任,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脑防委副主任王陇德院士,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季建华副局长,国家卫生计生委及财政部相关司局领导和中国科学院赵继宗院士,前亚太卒中机构主席安德森教授等国内外300余位专家、近400家基地医院及卒中中心单位院长等6000余人参加会议。
大会主席王陇德院士作了《全国脑卒中防治工程工作报告》。王院士指出,过去的一年, 是工程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更是工程承上启下向前推进并取得一定成绩的“成效年”。
目前,我国慢病防控形式仍然严峻,提升国民健康素养,防控血管因素,降低心脑血管病危害,不仅是政府的工作重点,更是公众的殷切所愿。这就要求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携手全国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疾控机构,主动担负起卒中防治这一重大历史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探索中国特色慢病防控之路、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作出我们不懈的努力!
韩启德院士、王贺胜主任和季建华副局长均指出,应落实好《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和《脑卒中综合工作方案》的整体部署,从而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推进分级诊疗;创建诊疗模式;提升服务力量。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增进人民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脑卒中急诊治疗论坛】
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困惑与探讨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刘新峰教授介绍了其团队领衔开展的ACTUAL (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注册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表明,对于适宜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一旦证实存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在静脉溶栓时间窗内跨过静脉溶栓而直接启动机械取栓可获得与桥接治疗类似的功能预后,而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及死亡率,并且无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更低。因此,直接机械取栓或可成为桥接治疗的一种替代选择。
取栓支架直径是一项影响介入治疗效果的物理特征,但目前没有关于支架尺寸选择的指南和标准所循。刘教授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不同直径Solitaire 支架机械取栓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无差异。对于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闭塞,直径4 mm 的支架手术时间更短,开通率更高。
规范卒中急诊血管内治疗 势在必行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吉训明教授介绍,目前我国卒中患病人数已经超过肿瘤和心血管病,成为国民第一位死亡和致残原因。
吉教授表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的器械和技术是医疗领域内发展最快的方向之一。随着介入器械和技术的发展,原来许多的不可能变为了现实。但是也应该认识到,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技术发展不平衡,我国卒中急性期治疗也面临诸多的问题。如患者从卒中发作到接受治疗的转运流程欠通畅、神经介入医师缺乏、神经医师血管内治疗的操作细节及术后管理不规范等。
吉教授指出,卒中急诊血管内治疗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这是一项对神经科医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技术,相关医师需要有良好的神经介入技术基础才能胜任。
因此,目前亟需对从事卒中急诊血管内治疗的神经医师进行培训,包括卒中血管内治疗适宜患者筛选、影像评估、血管内治疗的操作、术后的神经重症管理等方面。通过培训规范目前的卒中血管内治疗,从而使得更多的卒中患者能获益。
【重症脑血管病论坛】
勿将脑水肿和颅高压混为一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潘速跃教授介绍,颅腔是个密闭的腔隙,在脑水肿早期可通过减少脑脊液(CSF)和脑血容量起到代偿作用,但脑水肿发展至超出颅内容积的代偿能力时,则颅内压力将急骤升高。此时,颅内压主要受颅内容积变化的影响。
高渗性治疗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是血脑屏障完整,而受损脑组织常有血脑屏障的破坏,故高渗性药物对脑水肿作用不大。但由于对正常脑组织的脱水作用可减少脑容积,故有降颅压作用。
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可以保护或改善血脑屏障,对脑水肿的预防和处理主要在控制静水压和渗透压上。降低颅内压具有同样的作用,但CSF引流、过度通气、开颅瓣减压和高渗性治疗主要起降颅压作用。
因此,在临床处理上不能将脑水肿和颅高压混淆。对脑水肿的处理主要要考虑静水压、渗透压和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而对颅内压的处理则重点在预防和减少颅内容积的增加。
大面积脑梗治疗的两大“利器”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江文教授介绍,大面积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最危重的一种类型,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目前,去骨瓣减压(DHC)及神经保护治疗是大面积脑梗的主要治疗方法。
去骨瓣减压治疗——江教授表示,临床研究发现,DHC 治疗使大脑中动脉梗死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存活者遗留严重或非常严重伤残,目前并无确凿证据表明DHC 手术时间或患者年龄对死亡率有影响。
神经保护治疗——江教授指出,卒中患者的神经保护性治疗迄今尚无肯定有效的药物。大面积脑梗死的核心病理生理机制为脑水肿,可分为血管源性脑水肿、细胞毒性脑水肿及间质性脑水肿。针对脑水肿关键环节及关键靶点的研究,尤其是磺酰脲类受体1 调节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可能会给卒中患者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总之,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任重道远,每一环节的突破,都会使患者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