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至今临床应用已超过 100 年,除解热镇痛外,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心血管病风险,降低肿瘤发生风险。近年还有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在预防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方面也卓有成效。随着科学的进步,阿司匹林的其他独特功能正在被不断地发现,该药作为一款“百年老药”正焕发出新的生机。然而,近期发表于《柳叶刀》的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在老年人群中大幅升高了上消化道出血风险。(Lancet.6月13日在线版)
该研究纳入3166 例患者,这些患者曾有卒中或心脏病发作史并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是阿司匹林)。随访10年。
结果显示,应用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物用于 75 岁以上老年人群与显著升高的重大和潜在致命性胃部出血风险相关。在每日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中,需要住院治疗的出血事件的年发生率,65岁以下患者为1.5%,但在75~84岁患者中大幅升至3.5%,而在85岁或以上群体中更是高达5%。
此外,致残或致死性出血风险也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在65岁以下群体中低于 0.5%,在75~84岁患者群体中升高至1.5%,在85岁或以上群体中接近2.5%。
研究者认为,在长期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中,质子泵抑制剂(PPI)可将上消化道出血降低70%~90%。然而目前 PPI并未成为这类患者的常规用药,在该项研究中,仅有约1/3的患者同时应用 PPI。因此,尽管在卒中或心脏病发作后短期应用阿司匹林具有明显的益处,但针对每天服用阿司匹林的75岁以上老年人,应用PPI以降低出血的风险。
据悉,在美国或欧洲75岁以上老年群体中,有高达 60% 的老年人每日应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防止心脏病发作或卒中。阿司匹林终身治疗被推荐用于二级预防,但这一建议是根据主要在 75 岁以下人群中开展的临床研究结果。
研究者表示,虽然有一些证据表明,长期服用PPI可能有一些小的风险,但这项研究表明,在年龄较大的老年群体中,未服用 PPI的患者群体中出血风险很高且后果很严重。因此,针对这一群体,同时服用 PPI的益处大于其风险。
流感疫苗对肥胖人群效果差
流感疫苗是避免流感侵袭的最好办法,但美国一项研究显示,流感疫苗在肥胖的人身上似乎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中,肥胖人群患流感的概率约是正常体重人的 2 倍。(Int J Obesity.6月6日在线版)
研究纳入1022例受试者,分别在 2013-2014 年和 2014-2015 年度流感易发季节注射了三价灭活流感疫苗。结果显示,尽管接种了疫苗,仍10%的肥胖人群感染了流感病毒。而正常体重人群中,感染流感病毒的人仅占约5%。
研究者表示,流感疫苗在肥胖人群身上失效是由于其T细胞功能出现了缺陷。T细胞作为对抗感染的“战士”,能帮助身体对抗流感病毒并有助于身体恢复。因此,对于肥胖人群需寻求另外的途径,使其免受季节性、流行性流感病毒的感染。
电子烟对DNA损害和普通烟无异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电子烟产生的蒸汽或电子烟本身,对DNA造成的损害程度实际跟普通香烟一样。研究者使用了一种新型电子光学检测仪快速检测出DNA的损伤程度。但该研究并未提及究竟哪些化学物质损害了DNA。(ACS Sens.2017,2:670)
虽然有研究试图证明长期使用电子烟也会对健康带来影响,但这种“蒸汽烟”却越来越受欢迎。据统计,在英国,约有300万名成年人在使用电子烟。去年,英国皇家医学院经研究得出,电子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将不太可能超过传统香烟的5%。
尽管如此,仍有研究发出了电子烟对人体有危的警告。2015年一项研究发现,电子烟的烟雾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自由基。另一项研究还发现,电子烟可能对心血管病也有一定的诱发作用,当然该概率比传统香烟少得多。
急性心梗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生存获益受质疑
β受体阻滞剂是突发心脏病患者的常用处方药物。2015年ESC NSTEMI指南和2015年中国STEMI诊疗指南均推荐,无禁忌证的STEMI患者应在发病后24 h内常规口服β受体阻滞剂(Ⅰ,B),因该药对降低急性期病死率有肯定的疗效。但英国一项新研究对这种临床实践提出了质疑。研究者认为,推荐所有急性心梗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建议并不合理。(Uspharmacist.6月14日在线版)
研究纳入英国和威尔士注册数据中179 810例未合并心衰或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急性心梗住院生存患者。
结果发现,在91 895例STEMI和87 915例NSTEMI患者中,各有88 542(96.4%) 例和81 933(93.2%)例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共记录9373例死亡,1年时β受体阻滞剂组与未用药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STEMI患者和NSTEMI患者中的结果相似。
研究者表示,β受体阻滞剂在无心衰急性心梗患者中的获益证据并不明确,而该研究则显示β受体阻滞剂在这类患者中并没有生存获益。
两成住院患者抗菌治疗时经历药物相关不良事件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1/5住院患者在接受抗菌药治疗时,经历药物相关不良事件(ADE)。(JAMA Intern Med. 6月12日在线版)
研究者分别回顾了2013年9月-2014年6月1488例接受抗菌药治疗且持续24 h以上的成年住院患者。中位年龄59岁,住院中位时长4 d,且最常用的抗菌药为第三代头孢菌素、万古霉素和头孢吡肟。
接受监测的患者在接受抗菌药治疗后30 d内发生抗菌药相关ADE。包括胃肠道、皮肤病、肌肉骨骼、血液学、肝胆、肾脏、心脏和神经系统事件。监测90 d时,出现艰难梭菌感染(CDI)或多发性多药耐药病原体(MDR)感染。
结果显示,共发生324例ADE,186例(57%)发生在治疗30 d内,138例发生在治疗90 d内,54例(39%)为CDI,84例(61%)为MDR感染。298(20%)例患者至少经历1种抗菌药相关ADE。
此外,研究者发现,每增加10 d的抗菌药治疗,患者患口腔溃疡的风险就会增加3%。
慢性乙型合并银屑病患者 生物治疗增乙肝复发风险
慢性HBV感染者常合并其他疾病。这些合并疾病本身及其相关治疗(如肿瘤、风湿免疫病等)均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任何损害免疫应答的因素均可能改变HBV感染的状态,引发HBV再激活,不仅会造成肝脏损伤,且必须中断基础疾病的治疗。
以色列一项研究显示,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的银屑病患者使用生物治疗,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的风险增加。对于仅乙肝病毒(HBV)核心抗体血清阳性或丙型肝炎病毒(HCV)血清阳性的患者,其HBV再激活风险较小。(J Am Acad Dermato.5月25日在线版)
该Meta分析纳入49项研究,包括312例患者,平均随访30.9个月。结果显示,核心抗体血清阳性患者的年病毒再激活率为0.32%,HCV感染者的为年病毒再激活率为2.42%,慢性HBV感染者的数据为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