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质化才是解决患者疑虑的最重要途径,如果一个患者拿着片子走10家医院,10家医院给出的诊断结果大体一致,就不会出现当下每走一家医院结果相差甚远的现状。” 在6月3日,结直肠癌规范化精准化防诊治中国行走进湖南启动仪式上,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锡山教授指出,结直肠癌防、诊、治精准医学模式,治疗规范化是关键。项目从获批至今已历时近1年,项目组将再接再厉,为中国的结直肠癌规范化精准化添砖加瓦。
结直肠癌规范化精准化路在脚下
2016年我国精准医疗重大专项科研行动拉开序幕。由笔者主持申报的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及应用方案的精准化研究经历获批,并筹备启动。“结直肠癌防、诊、治精准医学模式”全面进发征程,业已历时近1年。
整合基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前期积淀的研究成果,协同北京、上海5家医疗中心,研究团队立足于前期构建的符合国人特征的结直肠癌生物标志物特征图谱,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团队通过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优化,研制结直肠癌预防、诊断、治疗标准和精准方案。
课题研究涉及结直肠癌精准化防诊治模式的探索和优化,通过筛选可靠的结直肠癌高危发病风险的生物标志物,一方面评估个体发病风险,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以控制结直肠癌的总体发病率,降低人群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总体投入成本,使肿瘤防治战略关口前移;另一方面优化个体治疗方案,避免过度治疗或者治疗不足、治疗无效等情况,整体上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精准医学对疾病分类学提出新思路,除传统的症状和体征分类法外,还可据疾病的分子基础进行分类,并在分子层面,找到最适合的药物或治疗手段。分子分类法可带来3方面的获益:提高治疗有效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节约医疗费用。
尽管在项目攻关过程中存在大量困难,但研究取得的任何点滴成果,将会被记录下来,对于当前基于形态病理学的医学模式都会起到有益的补充;更可全面获取患者个体化信息,作为结直肠癌诊疗决策的依据,将能够在恰当的时机给适宜患者以精准治疗,从而最终向攻克肠癌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