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段时间以来,医疗行业如陷泥潭,总是被动地与负面新闻相联系,医疗行业背负了难以承载的负担。曾经,期望在救死扶伤中获得成就感、在呵护生命中体验崇高的医者,心中不免泛起一丝涟漪。
为了弘扬正能量,让医疗行业得到大众更多的信任与理解,中国医师协会和《医师报》共同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寻找大医精神”活动。这本内容感人、图文并茂、印制精美、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寻找大医精神》,结集出版了从全国270万执业医师队伍中脱颖而出的、具备“大医精神”的60名代表人物的动人事迹,他们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穿越浩瀚中华历史,由孙思邈“大医精诚”不断演绎而来的“大医精神”。
我为他们的故事所感动、沉醉,也愈加感受到“大医精诚”所散发出的感人至深的顽强生命力。
悬壶济世的大医群体
所谓“大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其修养包括“精”与“诚”两个方面。
“精”,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时光不舍昼夜,岁月悄然流淌。自此,“大医精诚”的精神被不断演绎、故事被代代传诵,吟唱着护佑健康和生命的神圣之曲。
通过归纳和提炼,中国医师协会张雁灵会长总结出6条值得提倡的当代大医理念,分别是:敬畏生命,敢于担当,视患者高于一切的精神;生命不息,奉献不止,为患者鞠躬尽瘁的精神;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扎根基层,耐得寂寞,甘当百姓健康守护神的精神;坚持真理,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精神;不顾安危,不计得失,坚守“医疗特区”,甘当普通一兵的精神。
仗义执言的医者典范
作为中华医学会的前任会长,钟南山的入选当属实至名归。10年前,非典的凶猛来袭一度造成社会恐慌。当有关方面宣布非典的病原已明确为衣原体时,钟南山大胆地站出来质疑,“什么叫现在已经控制?根本就没有控制!目前病原都还没搞清楚,你怎么控制它?”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被中国学术界和大众熟知,被国际认可。10年后,“GDP第一,还是健康第一?现在到了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了。”振聋发聩、引发轩然大波的言论,却让他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不可撼动。仗义执言的钟南山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只要他一说话,总能增强人们的安全感。他的名字也成为“真话”的代名词。
作为他的直接部下,我有幸同他工作过5年。如今,我们总是通过电话和邮件保持密切的联系。尤为令笔者感动的是他爱才、惜才的行动和为探求真理而不耻下问的精神。
夕阳行业的外科泰斗
10岁那年的一场大病和亲眼目睹医者对自己的舍身抢救,在顾玉东的脑海里“种”下了一位“好医生”的形象,也成为了他学医的起点。日月更替中,怀揣梦想的他不仅如愿以偿践行医疗,并逐步成为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和手外科的世界名家,带领着中国手外科走向世界。
顾玉东曾经跟我表达过对我国手外科前景的担忧。由于手外科主要靠医生精湛的技艺,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个既无昂贵的设备又不使用获取暴利药品的行业,后继乏人的状况日趋明显,昔日的辉煌难以再现。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这位外科泰斗依然为自己的梦想而坚守着。他始终站在治病救人的床边,用一颗赤子之心、五十载励学修术和几千张手写病例卡,追求每个手术“零”的失败率。高山景行行无止,了解顾玉东的志向与追求才能更体识他身为大医的高度。
惠及大众的管理精英
举手投足间带有明显的军人印记,飒爽、坚毅,难以想象的是他已年近古稀。他就是白书忠,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原部长、中华医学会原副会长、现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理事长。作为我国健康管理及相关产业的主要创始人及领军人物。在近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他始终心系军民健康,致力于健康医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花甲之年,他毅然高举健康管理大旗,率队驰骋在没有硝烟的“上医治未病”战场。
他是一位将军,始终擎着中国健康管理的大旗驰骋在保卫国人健康的疆场,他又是一名儒将,拥有以柔克刚的力度和海纳百川的胸怀。白书忠常说,健康看似是个人的事,实则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医者的职责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治病救人上,更有责任让大家更健康地生活。
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从学会的一名业务尖子成长为管理骨干,离不开白会长的教诲。5年的时光中,他一直作为主管领导分管杂志社,我有幸在他的指导下带领杂志社展翅高飞。精湛的管理技巧,悉心的专业指导,忘年之交的友情,使得我们在融洽的工作氛围中将杂志社打造成中国科技期刊名副其实的航母。就在白会长荣归故里之际,我用一副对联表达了我们的感激之情:受益五载诸多事,铭记终生恩师情。
特异独行的白衣天使
在所有入选者中,与我共事时间最长的是王海燕教授,我们在办刊中同僚20余载。她主政《中华内科杂志》长达12年,在办刊的过程中,她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充分信任和依靠专业编辑团队,这种功成而不居的大家风范是无为而治的典型表现。
王海燕教授在其近60年的从医生涯中始终秉承“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的信念,在肾脏疾病的临床诊断与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她的特立独行、不为世风所左右,尤为值得今日的学术界称道。作为首位获得国际肾脏病学会先驱者奖和Roscoe R. Robinson奖的中国人,她是我国肾脏病研究领域独树一帜的拓荒者。她影响并带动了中国肾脏病学界,促进了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更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开拓与引领作用。
朴实无华的南国名医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从战士到院士的她用不懈的努力不断演绎着人生的精彩,以40余年的医者仁心谱写着动人的医患和谐之曲。在侯凡凡看来,做一名好医生,最重要的是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面对各种荣誉,朴实无华的她只淡然地说:“我还是要当好一名医生。”
“拼命三郎”是业内对这位已年过六旬工作狂的真实评价。面对时下学术界的浮躁氛围,侯凡凡坚信:用5年、10年时间做一项对临床有价值的研究,远远比写20篇只为发表的论文有用得多。
粗粗算来,我与她相识相知已逾20载,她的几篇重要研究成果也经我编辑发表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上。无论我作为助理编辑还是杂志社的总编辑,无论她是普通作者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们多年的交往始终保持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风格,“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是彼此互通邮件的目的。每到新年,邮箱中总能收到一张她风采依旧的生活照,一成不变的标题为:给苏宁拜年。
掩卷遐思,侯凡凡以她惯有的严谨,把敬畏生命放在首位;她带领团队,严格执行医疗规范,才取得了患者的信任,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她为患者量身定做治疗方案,只为解决患者的问题而作科研。凡此种种,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董必武先生对雷锋的赞誉:只做平凡事,皆成巨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