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动与癌症的研究已有诸多报道。近日,德国雷根斯堡大学Schmid D等报告的研究显示,癌症诊断前或后进行体能活动,与乳腺癌和大肠癌生存者死亡风险降低相关。(Ann Oncol. 2014年3月18日在线版)
德国Charité医学中心Sturm I等报告的研究显示,舞蹈对于治疗癌症相关性疲乏或是一个合适的、有效的手段。(Support Care Cancer. 2014年3月27日在线版)
研究表明,运动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癌症。但运动真的可防癌、抗癌吗?为何许多运动健将如加拿大路跑选手泰瑞·法克斯、美国自行车赛手兰斯·阿姆斯特朗等,也会患癌?究竟该如何运动才能有效防癌?
没有万能防癌“运动理论”
“世界上没有哪种‘运动理论’是万能的!”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肿瘤专业)主任、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欧阳学农教授说,不少肿癌患者在确诊后,青睐于运动健身来提高免疫力,但肿瘤患者应全面检查身体之后,根据个人生活方式、身高体重、年龄、日常消耗、个人体质等,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和强度。
许多癌症患者会有数月甚至长年挥之不去的疲乏感,如果进行快走或骑车等有氧锻炼,能够帮助消除这种疲劳感。但是,锻炼身体时必须掌握好运动量,既要使身体各部分都得到最充分的活动,又不能使身体出现缺氧。如果出现体温过高、病情复发或某些部位有出血倾向时,应停止锻炼,以免发生意外。以肺癌患者举例,锻炼到自我感觉舒服时就可以结束,不可因感觉良好而贪多,导致精神疲倦。
长期过度超负荷运动会损伤骨骼肌肉,损伤智力,增加心脑血管及心肺功能疾病,还会削弱免疫系统,造成青少年贫血、女性月经失调、肾功能受损、视网膜脱落以及加速人体衰老等不良影响。如何判断超负荷运动呢?
首先,是自我感觉,如果运动时出现轻度呼吸急促,感到有些心跳加快、周身微热,运动过后全身有轻松愉快的感觉,这表明运动适量;如果运动时呼吸困难、头晕目眩、大汗淋漓、心跳急促,运动过后全身沉重得不想再挪步,那一定是运动过度了。
其次是心率,运动使心率增快才能达到锻炼效果,但运动过程中一般要保持心率在150次/min以内。超过这个心率,机体各脏器就会缺氧,锻炼反而变得有害无益,就属运动过度了。
量“癌”设计“运动图”
目前很多防癌运动为了便于操作,都会标注时间,其实这个时间只是参考数值,没有必要奉行不悖,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例如,肿癌患者每天运动半小时有利于健康,这个“半小时”其实就是个大体的时间概念,每个人的身体状况、运动难度等不可能完全一样,相应的运动时间也没必要一定是“半小时”,只要锻炼的效果达到了,有助于延长生存期就可以了。
不同类型的肿瘤患者应当选择不同的锻炼方式,告别相同的运动“频率”。
☆呼吸系统肿瘤(主要是肺癌)患者可通过吹气球或做腹式呼吸,来恢复或增强肺功能。
☆运动系统肿瘤(如骨癌)患者往往因病情做过截肢手术,术后锻炼应以恢复运动功能为目的。
☆消化系统肿瘤(如胃癌、肠癌、肝癌)患者的锻炼则应以适应新的生活习惯为目的,可通过适量运动改善消化功能。
☆乳腺癌患者在术后更应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尽快恢复患侧肢的关节、肌肉功能。
对于肿瘤手术后患者来说,运动还能避免其长期卧床造成肌肉萎缩、关节僵直或组织器官功能退化。如恢复良好,无禁忌症,散步、气功、太极拳,或是做操,慢跑等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而放、化疗之后的患者,锻炼也没有太多的限制,如身体情况允许,应尽早开始锻炼,强度可逐步加大。但白细胞降低时,应当暂停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