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3-12-26 总第339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3-12-26 总第339期
返回上层

总第339期

发布时间:2013-12-26

循环

标题导航

心脏康复:需早期启动且持续终生

发布时间:2013-12-26来源:《医师报》作者:高炜 赵威 白瑾  阅读: 547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运动康复应由经验丰富的心内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后制定合理的个体化运动处方,并指导患者进行运动康复训练,以保证安全性及有效性。

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2009年美国成人心衰诊治指南推荐,所有病情稳定的门诊慢性心衰患者均可考虑运动康复治疗。适应证包括:慢性稳定性心衰;NYHAⅡ~Ⅲ级;心衰治疗稳定后3~4周以上及能进行体力活动的患者。

需要注意,慢性心衰患者行心脏运动康复存在风险,下列情况应避免或慎重:运动前1~3 d体重增加≥1.8 kg,运动时收缩压降低,NYHAⅣ级,静息或活动时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卧位心率≥100次/min,近3~5 d出现静息或劳累时运动耐量进行性下降或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代谢当量≤2时即出现明显心肌缺血症状,未控制的糖尿病,活动性心肌炎、心包炎,中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及心肌梗死急性期。

制定合理的个体化运动处方

运动康复前评估

运动康复训练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价,尤其是可能影响运动强度或增加风险的合并症。 建议病情稳定的心衰患者接受6 min步行试验或心肺运动试验,评估运动能力。

利尿剂治疗患者常见电解质异常及肾功能受损,应首先予以纠正。30%慢性心衰患者合并贫血,其有氧运动能力降低且运动易诱发心肌缺血。推荐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充盈压和代偿程度,并识别潜在瓣膜疾病,对临床评估提供补充。

运动康复治疗形式

运动形式可采用行走、慢跑、骑自行车、柔软体操等。踏车最适用于慢性心衰患者,尤其是运动耐量严重下降、有严重心律失常史、经常需改变利尿剂用量,以及不适合其他运动形式的患者。平缓的户外骑车适用于少数长期稳定、运动能力/耐量高的慢性心衰患者。行走为不同运动耐量的患者提供了富有前景的方法,可根据患者心功能状况选择适宜的运动强度。柔软体操也是国外慢性心衰患者运动训练计划的最常见组成部分。

稳定期患者对渐进性运动程序较适应,效果取决于心衰病因、初始状态、研究期限、依从性和运动类型。建议有氧训练应从最大运动量的20%开始逐渐增加。慢性心衰患者最初2~4周应在严密监测下开展运动训练,之后可在家进行,尽量采用可终身进行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应设定在50%~70%峰值耗氧量。6 min步行试验可用于评估有氧训练的效果,但更准确的方法还是通过心肺运动试验来准确评估通气阈或峰值摄氧量,根据患者心肺运动试验测定的数据,制定运动强度及时间。

运动初期以小强度、短时间、分次运动为主,前12~16周建议每周3~5次,使患者逐渐适应,并根据个人情况,逐渐延长运动时间,增加运动强度。最终运动强度以患者运动后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0%~85% 为指标,每周3~7 d,并长期坚持。

运动康复治疗监测

应避免运动量过大:运动中因呼吸急促而不能自由交谈;大汗、面色苍白、心悸;不能坚持运动;运动次日晨起疲劳感;心率明显加快或减慢;血压异常;运动能力下降。

停止康复运动指征:运动中出现疲劳无力、呼吸困难、头痛、头晕、运动失调、紫绀、恶心等症状;严重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严重室性早搏、束支阻滞、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肌缺血;血压过高(收缩压≥200 mm Hg, 舒张压≥100 mm Hg)或血压降低(运动加量时血压下降>10 mm Hg);奔马律或肺啰音增多等。

运动康复需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运动康复训练和临床药物治疗在心衰治疗中相辅相成,适当药物治疗可相应增强患者运动能力,并进一步提高训练水平和效果,同时运动训练有助逐步减少用药量。在制定运动处方时,医生必须考虑药物影响、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如洋地黄类、β受体阻滞剂等。因此,接受上述药物治疗的慢性心衰患者进行康复运动治疗应特别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