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于12月7-10日在美国南部城市新奥尔良隆重召开。作者对本届大会上有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介绍。
突变谱研究显预后价值
染色体异常和体细胞突变是MDS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Hideki Makishima等应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对707例MDS和MDS相关性疾病进行系统研究。在205例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包括低危MDS 78例、高危MDS 42例、MDS/骨髓增殖性疾病(MPN)48例和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sAML) 37例。在另502例对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得出的最常见60个基因进行深度第二代测序,包括低危MDS 192例、高危MDS 104例、MDS/MPN 111例和sAML 95例,并与原发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pAML,201例)比较。研究累计发现199个基因的1117种体细胞突变。常见的88个突变基因在MDS+sAML患者突变388次(2.5/case), 在MDS/MPN患者 128次(2.7/case),在pAML患者398次(2.0/case)。患者平均突变数量随着疾病进展而增加,低危组为2.2次,高危组为2.8次,sAML组为3.4次。最常见30个基因突变在70% MDS患者至少出现1次,82% MDS/MPN患者存在突变;RTK、RAS、IDH和cohesin突变在sAML患者常见,DNMT、TET2、ASXL基因突变在MDS患者多见。研究还发现RNA 解旋酶家族和BRCC3通路基因突变。
克隆结构分析显示,TET2、DNMT3A、ASXL1和U2AF1突变最可能代表始动事件。IDH、RTK和cohesin家族突变或提示继发事件。突变分析可提高形态学基础诊断的准确性。MDS相关疾病(MDS+sAML)和pAML基因突变模式完全不同,也提示这两种疾病的分子机制不同。RTK、IDH和NPM1突变在pAML常见,SF3B1和SRSF2多见于MDS+sAML。
突变之间的联系:pAML患者RTK和DNMT突变常并存,一般不与RAS突变共同出现;MDS+sAML患者TET2和PRC2突变常并存,cohesin和RUNX1突变共同存在。且突变与预后密切相关:MDS患者TP53突变预后差(HR=3.65),TCF4突变预后更差(HR=7.98)。
解读:研究显示第二代测序技术是MDS分子分析的有效工具。MDS及相关疾病病理分子机制多有重合,与形态和临床一致,但突变模式存在明显不同。某些突变具有预后价值。
基因分析有助构建危险分层
Yasunobu Nagata等检测944例MDS患者的104个相关基因突变和缺失,应用611例患者结果建立预后模型,175例行验证。
结果显示,96个基因存在2764 单核苷酸变异和插入/缺失,47个基因被认为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突变。6个基因在>10%患者存在突变,即TET2、SF3B1、ASXL1、SRSF2、DNMT3A和RUNX1。存在于2%~10%患者的突变包括U2AF1、ZRSR2、STAG2、TP53、EZH2、CBL、JAK2、BCOR、IDH2、NRAS、MPL、NF1、ATM、IDH1、KRAS、PHF6、BRCC3、ETV6和LAMB4。
研究还发现,48.3%患者存在肿瘤内部异质性,平均变异等位基因频度在主要靶基因变异很大,说明MDS克隆进展中常见突变也存在克隆等级;仅SF3B1突变是预后良好指标。研究对14个基因联合年龄、性别、外周血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血小板数量、修订版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R)染色体评分等通过Cox回归建立分子预后模型,将MDS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4个危险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95.2%、69.3%、32.8%和5.3%。可见基因突变和缺失状态对临床预后具独立评估意义。
解读:通过细胞遗传学、第二代测序技术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研究MDS基因和分子谱,不仅对研究发病机制和克隆进展有意义,而且可建立临床预后模型并行危险分层。
吸烟可诱发基因谱异常
研究者纳入151例吸烟的MDS患者,应用第二代靶向深度基因测序,包括22种最常见的基因突变。
结果显示,中位MDS诊断年龄68 岁,42%为女性,77%为原发性MDS(pMDS)。IPSS-低危、中危-1、中危-2和高危患者比例分别为26%、44%、22%和7%。IPSS-R 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分别占10%、40%、19%、18%和13%。IPSS-R 染色体分为很好(<1%)、好(60%)、中(14%)、差(12%)、很差(14%)。中位生存时间为42.6个月 。68%患者至少存在1个突变,32%有1个突变,22%有2个突变,13%有3个以上的突变。常见突变包括TET2(19%)、SF3B1(15%)、ASXL1(14%)、DNMT3A(11%)和U2AF1(10%);32%有甲基化相关基因突变,19%有乙酰化相关基因突变,32%有剪接相关基因突变。吸烟者基因突变率更高(75%与52%,P=0.05),突变基因数量与吸烟数量相关(P=0.02)。
多因素分析证实,吸烟是生存的危险因素(HR=1.63)。研究提示,吸烟可能导致MDS一系列分子异常。
药物治疗方案与评估进展
Vorinostat联合Azacitidine治疗MDS
纳入39例MDS患者的临床研究对比3种方案获益。方案1:每日皮下注射Azacitidine 55 mg/m2、d1~7,口服Vorinostat 200 mg、2次/d、d3~16;方案2:每日皮下注射Azacitidine 75 mg/m2、d1~7,口服Vorinostat 300 mg、2次/d、d3~9;方案3:每日皮下注射Azacitidine 55 mg/m2、d1~7,口服Vorinostat 300 mg、2次/d、d3~9。
结果显示,中位年龄为67岁。IPSS 中危-1为8例,中危-2为12例,高危为12例,未分类为7例。可评价病例33例,有效率为70%;10例CR,4例CRi,9例HI,5例SD,5例NR。中位疗程为6疗程。中位起效时间为2疗程,即8周。方案1、2、3的有效率分别为70%、73%和67%。中位疗效维持时间是16个月,方案1、2、3疗效维持时间分别为9.5个月、23个月和27个月。中位总生存(OS)为21.1个月,方案1、2、3的OS分别为10.1个月、37.4个月和19个月。
研究表明,Azacitidine 联合Vorinostat 治疗MDS患者安全、有效,有效率高于单用Azacitidine,并且不良反应未明显增加。
ARRY-614治疗低危和中危-1 MDS
研究显示,p38和Tie2参与MDS的发病,而抑制p38/Tie2可以促进造血。
ARRY‑614 是p38/Tie2的抑制剂。一项关于ARRY-614治疗低危和中危-1 MDS的Ⅰ期临床试验纳入62例患者,其中IPSS低危16例,中危-1为46例。中位年龄72岁。中位既往接受治疗方案数为3,5例为初治。既往治疗方案包括HMA(高三尖杉酯碱、米托葸醌、阿糖胞苷,85%)、促红细胞生成素(65%)和来那度胺(32%)。最大耐受剂量为800 mg/d。不良反应包括皮疹、恶心、房颤等。
目前可评价的54例患者中,22%有效;治疗时间≥16周的31例患者中,29%有效。HI-E、HI-P和HI-N 有效率分别为6%(3/49)、 21%(7/34)和31%(5/16)。12例血小板输注依赖的患者中,50%血小板输注有效,33%完全脱离血小板输注。
去甲基化治疗低危和中危-1 MDS
一项研究应用去甲基化药物治疗低危和中危-1 MDS患者423 例,其中IPPP低危为141例、中危-1为282例。中位年龄为69岁。294例(69%)有染色体结果,63 例(15%)为治疗相关MDS。282例(67%)接受Azacitidine,87例(21%)接受Decitabine,54例(12%)两者联用。
结果显示,中位疗程为6个,中位治疗时间为7个月。9%患者达CR,3%为PR,1%骨髓CR,21%血液学改善。停药原因包括原发耐药(47%)、继发耐药(33%)、不能耐受(3%)和其他原因(17%)。HMA 治疗失败后,81例(19%)转化为AML。剩余302 例中,IPSS低危占22%,中危-1占53%,中危-2 占16%,高危占9%。R-IPSS 低危、极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分别为11%、29%、30%、20%和10%。MDGPSS低危、中危-1、中危-2和高危分别为18%、35%、29%和18%。HMA治疗失败后随访16个月,28%患者仍生存。中位OS 为15个月,1年和3年OS率分别为55%和27%。
结果表明,对部分低危和中危-1 MDS患者HMA治疗有效,而治疗失败者预后差。
细胞遗传学异常影响Azacitidine疗效
有研究在应用Azacitidine治疗、有细胞遗传学结果的878 例MDS 患者中,66%存在异常染色体核型。IPSS-R 染色体核型分型很好、好、中、差和很差分别为2%、40%、 18%、15%和25%。
结果显示,41%患者有效,13%达CR,9%获PR,6%获骨髓CR,13%获血液学改善。中位随访41个月,中位OS为16.5个月。+8和del(5q)/-5的CR率更高(21%与18.5%),其他患者CR率为12%。3q26的ORR率低 (22%与42%,P=0.04),3q26 CR率为3.7%(1/27)。
其他染色体异常对于Azacitidine治疗ORR和CR没有意义。复杂核型(≥3)、单体核型对Azacitidine疗效无影响。
-7/del(7q)、del(5q)/-5、单体核型、del(17p)OS短。del(20q)、del 5q OS长,+8、abn(3q26)、del(11q)对OS无影响。IPSS-R染色体分型与OS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