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7-05-04 总第499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7-05-04 总第499期
返回上层

总第499期

发布时间:2017-05-04

呼吸专栏

标题导航

临床思维的几个原则与细节

发布时间:2017-05-04来源:《医师报》作者:本报记者 陈惠  阅读: 847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康健教授以其多年临床经验,介绍了呼吸疾病诊疗三大原则和三大细节。

原则1:能用常见病解释,不用少见病解释

1985年,康健还是一名住院医师时,有一个病例令他至今记忆犹新。一个17岁女学生,因为恶心、呕吐3周,在医院里住了1周。《诊断学》教科书里,关于恶心与呕吐的原因有中枢性和周围性之分,每项下面均有几个待查原因。但是,这个女孩最后发现是早孕。

康健总结,即便是家属和患者都不愿意承认,但医生应首先以“常见病”思维来查找病因,当不能满意解释时,不可忽视少见病。

原则2:能一元论解释,不多元论解释

康健表示,通常情况下,能一元论解释,不多元论解释病情。但是,千万不要单用一个疾病的诊断勉强来解释。

一名55 岁男性患者,入院前5天洗澡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可达40℃,伴寒战 咳嗽、咳痰,痰液呈黄白色,痰中带血丝。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右侧最为明显,该患者患“甲减”十余年。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入院后用莫西沙星治疗,体温下降,但是痰量和性状发生了改变,心脏彩超结果显示心肌变化明显,并且因甲减导致,后来补充诊断为甲减心肌病和心源性肺水肿。经过抗心衰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血水样痰迅速减少。

康健说:“不要单用一个疾病的诊断勉强来解释。勉强解释是大忌!”

原则3:能用器质性疾病解释,不用功能性疾病解释

39岁中年女性,发病前无明确诱因,发病初期干咳,伴有轻度气短,并未留意。直到咳嗽持续存在,呼吸困难时重时轻,全身无力。发病7天后咳黄痰,发病10天后发烧。

患者服用莫西沙星治疗7天,未好转。康健追问病史,发现原来患者在发病前接触过酱块,并且来回挪动。而酱块是霉菌之源!于是确诊——过敏性支气管肺曲菌病。之后对症治疗,患者很快康复。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