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昌教授在会议上介绍了机械通气中的呼吸力学检测。他指出,机械通气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非常重要的对症支持治疗手段,制定恰当的呼吸策略是机械通气成功的关键,由于呼吸本身就是一个力学过程,而呼吸力学就是研究与呼吸运动有关的压力、流量和容积三要素及其相关的顺应性、阻力和呼吸做工等力学参数的一门学科。
“正确的理解机械通气过程中各种参数的意义,是正确解读呼吸机患者之间关系的基础。”陈教授强调,在新的呼吸力学导向通气模式的诞生下,可用呼吸运动方程式和呼吸力学概括机械通气过程中所体现的力学规律。
陈教授介绍,呼吸力学导向的通气模式,主要可以分为比例辅助通气(PAV)和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PAV 与NAVA通气的目标相同但实现的方式不同,PAV 通过持续的监测呼吸力学参数及呼吸做功情况而实现,而NAVA则通过连续的膈肌肌电图(EMG)来完成通气,PAV 和NAVA 实质上是传统压力支持通气的升级和优化, 在通气控制上利用了闭环通气原理。闭环通气主要包括PAV、NAVA、智能调控系统及适应性支持通气。
在众多的呼吸系统疾病中, 包括气道阻塞性疾病和肺实质疾病, 均存在明显的呼吸力学的异常。不同的肺部疾病所引起的肺部病理生理学改变不同, 其对应的呼吸力学特征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针对不同的疾病所体现的不同通气力学特征,在制定通气策略时要实现个体化。最大限度地避免机械辅助通气对患者的肺脏造成的再损伤,实现人机共同呼吸模式的最优化,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呼吸力学改变是机械通气的病理生理基础, 也是发展机械通气新模式、制定个体化肺保护性通气的参考依据。呼吸运动方程的深入理解及灵活运用、ARDSP-V 曲线意义的再解读均为人们理解机械通气尤其肺保护性通气的本质提供了崭新的思路。陈教授认为,尽管如何利用呼吸力学参数指导机械通气尚需更多的研究, 在未来个体化肺保护性通气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