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我有了女儿,要用你的名字取名。”在经历生死之后,李克用不甚流畅的中文对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副主任米玉红说。
李克来自刚果,在北京留学,今年6月份,年轻的他不幸得了急性肺栓塞,病情危重,被紧急送到了北京安贞医院,“昏迷的六天里,就像死了一样……”李克回忆起当时的感受,脸上一片忌惮之色。
李克住院期间,病情一度稳定,抗凝治疗强度已经达标(INR 2.25)的情况下却发生了病情恶化,生命体征急转直下、数分钟之内濒于死亡。米玉红当机立断,采取挽救性溶栓措施,惊险地将李克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当苏醒后的李克再次见到米玉红时,情不自禁地投入她的怀中。
“感觉你更像是我妈妈,而不是医生。”
“我将来有了女儿,要用你的名字给她取名!”
“是你教会了我什么是爱,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个经历,这里的医生们太棒了!”
李克的真情流露让周围的医务人员为之动容,他们把这一场景记录下来发到了微信朋友圈,米玉红一时间成了“网红”。
“其实,取名这句话最先是李克的哥哥说的。”在接受医师报记者采访时,米玉红说道。当李克的哥哥从比利时赶过来时,李克还没有脱离危险,米玉红详细地跟他讲解了事情的经过以及病情的发展与治疗,包括接下来可能会面临的危险。当时,李克的哥哥说在欧洲看病时从来没有一个医生这么系统地和他讲过病情,更不可能有主任出面亲自交待病情。
“平时,我们对所有的家属都是这么交代的,这是非常常态化的事情。如果说因为这次的交代病情让他对中国医生群体产生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给我的满足感反而更多一些。”米玉红的声音都染上了笑意,“这是一个意外之喜!”
她说,像李克这种信任性、依赖性都比较高的患者很常见,只要沟通到位了,很少有患者非要站在医生的对立面。“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沟通,好的沟通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平时,米玉红在工作中就经常教导科里医护人员多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患者交流,“假如患者心脏出问题了,你就把心脏比喻成一个房子,要是对方有扩张性心肌病,你就说这个房子被撑大了,房子结构不稳定,不加以控制,后期可能会塌;如果说一个人出现了心律失常,可以说房子的电路出问题了;如果说冠脉出问题了,可以解释为房子的水路出问题了……”
此外,米玉红对于直呼患者姓名的做法显得很不认同,尤其是对年长的患者,“虽然医学上护理操作时三查七对有这样的要求,但我自己是有点接受不了的。我习惯称呼一些年长的患者为老师,我觉得他们拥有的生活阅历、感悟经得起‘老师’这个称呼。”
米玉红还认为肢体语言的表达能给沟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平时的一举一动,一些无心之举有时候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米玉红打了个比方,一名患者以一个很难受的姿势躺着,你上前帮他调整一下枕头、捋一捋头发;患者咳嗽的时候帮他拍拍背,顺手递张纸巾,也许都只是很无心、很平常的动作,但患者会感到非常温暖,在后续的治疗中自然而然就比较容易沟通,增强了依从性。
“李克说是我教会了他什么是爱,但是我觉得是因为他懂得什么是爱。只有心中有爱,才会懂得被爱。这或许就是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的道理吧。”米玉红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