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是第13个“世界过敏性疾病日”,主题是“精准出击,摆脱过敏”。近日,为使儿童过敏性疾病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世界过敏日高峰论坛暨中国儿科医师过敏培训项目论坛在京召开。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申昆玲教授和首都儿科研究所呼吸内科赵京教授聚首,共同探讨儿童过敏性疾病。
儿童比成人更易过敏
我国儿童过敏发病率逐年攀升,已升至30%。申教授介绍,过敏这个词在古希腊就有文字记载,但至今,过敏的机制和治疗仍在研究探讨中。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更易过敏。
赵教授表示,儿童与成人发病特点存在差异,儿童哮喘有80%~90%由过敏引起,成人则仅占50%;过敏性鼻炎以成人发病较多,儿童高发期一般在与外界接触增多后;食物过敏方面,儿童对牛奶蛋白易过敏,但随着年龄增长会有所好转。申教授推荐早期小剂量的接触过敏原,可使机体产生耐受,有助于避免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
申教授补充了儿童过敏与成人过敏的其他差异:如皮肤过敏。她认为,儿童易出现牛奶蛋白和鸡蛋蛋白过敏导致的湿疹,这在成人中很少见。当然,这会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发育成熟而逐渐耐受。但如果过敏发作时未得到及时控制,症状会逐渐加重,可能导致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甚至出现哮喘。申教授强调,这或导致气道出现不可逆的慢性损伤,使患儿成年后出现慢性过敏性气道疾病。
“卫生假说”?太干净惹的祸?
1950年,英国John Freeman就在《花粉症》一书中提及,来过敏门诊求医的多是独生子。1976年,发表于《柳叶刀》杂志的《免疫球蛋白E、寄生虫与过敏》一文,也将矛头指向了卫生环境的改变与过敏相关。1995年Strachan更指出目前家庭成员数目逐渐减少使家人之间交互感染的概率降低,这正是导致西方国家过敏性疾病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卫生假说”即指过敏性疾病发病率之增加,源于幼年时感染率的降低。
“卫生假说”的机制在于抑制性T细胞,其相当于免疫系统的刹车系统。机体免疫大军不能只知一味进攻,必须懂得适可而止。它受复杂因素调控,必须令行禁止,但假如细菌、寄生虫这类异物接触得太少,免疫应答的发展过程就会出现问题,出现应答不及或应答过激,导致一系列的免疫疾病。
申教授以东德和西德合并后过敏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发病率的变化,以及城市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农村为例,阐述了“卫生假说”有一定的道理。
赵教授强调,人类社会不可能为了不患过敏性疾病而倒退回环境脏乱的时代。环境改善使感染性疾病减少,过敏性疾病增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对待儿童过敏不要“过度”
两位专家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感染性疾病在减少,过敏性疾病在增加,但两种疾病最终将会达到平衡。尽管儿童过敏性疾病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家长们要理性看待过敏原检测结果,不要对儿童过敏给予过度的诊治,不足或过度地诊治均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