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华盛顿大学共同开展的一项国际研究发现,病毒性肝炎在1990-2013年的23年间内的相关死亡率不降反升,增加了63%。而其他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肺结核和疟疾的死亡率却下降了。研究通过地区分析还发现,大多数肝炎相关死亡发生在东亚,主要病原体是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Lancet.7月6日在线版)
该项研究纳入183个国家1990-2013 年期间的数据,受试者根据年龄、性别和国家进行分组,测量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继发于继发于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死亡率。
研究发现,目前共有甲、乙、丙、丁、戊型五种形式的病毒性肝炎。其可通过体液、血液传播,或通过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等途径进行传播。数据还显示,其中96%的死亡归因于乙肝和丙肝引起的肝损伤(肝硬化)和肝癌。
调查发现,1990-2013年,病毒性肝炎的全球死亡人数从89万增加到145万,生命损失年(YLL)从3100万增加到4160万,残疾生活年(YLD)从65万增加到87万,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从3170万增加到4250万。
数据显示,由病毒性肝炎引起的急性感染死亡率以及由其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癌死亡率已经从1990年的第10位主要死因升至2013年的第7位,攀升速度惊人。
2013年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占病毒性肝炎相关死亡人数的96%,以及病毒性肝炎相关DALY的91%,这些数据与1990年相比无显著差异。
经比较发现,2013年全球病毒性肝炎相关死亡、YLL、YLD、DALY的全球区域分布,可以看到东亚最高,南亚和东南亚虽然赶东亚差了点,但是相比全球其他区域,还是高的绰绰有余。而我国位于东亚,并且人口基数大,是肝炎大国。
研究者指出,这是迄今为止对病毒性肝炎全球负担的最全面分析,揭示了惊人的调查结果,其他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都在下降,唯有病毒性肝炎死亡率不降反升。
对此,应根据情况改变卫生资助结构,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采取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