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临床高血脂的管理,一直聚焦在空腹状态下的血脂水平。而机体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均处于餐后状态,真正处于空腹状态的时间仅在晨起餐前的约 4 h。故而早在20世纪 70 年代,就已有学者提出要重视餐后血脂水平,“餐后状态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时期”的论点。餐后高血脂,即进餐后机体血液中的各项脂类物质全部或部分高于正常浓度,属一种病理状态,如同“无声杀手”,与空腹高血脂一样,同样对机体有害。
高甘油三脂血症定义 国内外尚未统一
目前国内外对餐后血脂尚无统一定义,最初有学者将其定义为进食后血脂或脂蛋白发生的一系列动态改变。根据哥本哈根城市心脏研究报道,不论是脂肪餐试验中,还是正常饮食状态下,血甘油三酯的高峰水平均出现在餐后 4 h。2010年雅典专家共识也认为脂肪餐试验后 4 h的血甘油三酯水平,能更好地评价餐后甘油三酯水平。目前国外有些国家,如丹麦已实施检测餐后状态下各项血脂指标。
同样,对于餐后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目前国内外也均未统一。有研究认为,餐后甘油三酯>2.27 mmol/L 时,可诊断为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雅典专家共识则认为,理想的餐后甘油三酯浓度应<2 mmol/L;脂肪餐试验中任意时间的甘油三酯浓度均≤2.5 mmol/L,方能被判定为正常的餐后甘油三酯反应;非空腹状态时的甘油三酯水平 1~2 mmol/L,应行脂肪餐试验,以评估餐后血脂反应。
餐后血脂的意义需更多研究阐明
高甘油三酯血症是 2 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的特点之一。对 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的研究表明,即使空腹血糖及空腹甘油三酯水平正常时,其餐后甘油三酯水平仍较对照组增高约 50%,提示 2 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脂紊乱早于空腹血脂异常。
餐后血脂代谢异常,同样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水平增高及清除延迟。
近年来有学者对餐后血脂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餐后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是其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Nordestgaard 等研究结果显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其餐后甘油三酯水平增高均会增加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及死亡风险,餐后高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水平,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准确率显著高于空腹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相关研究还发现餐后血脂异常与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大样本队列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结果,即餐后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与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及猝死密切相关。
“钟摆学说”认为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特征的大血管并发症,早在2 型糖尿病确诊前就已发生,即病变开始于糖耐量异常阶段,因而糖尿病又称为“糖脂病”。同时这一学说也提示血脂异常可能是一种原发性代谢紊乱,而 2 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脂紊乱,很可能早于空腹血脂异常。
有学者观察非糖尿病中年男性,发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餐后甘油三酯水平显著相关,但与空腹甘油三酯水平无相关性。对 2 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仅空腹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甘油三酯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显著相关;而空腹甘油三酯水平正常者,则无此相关性,但餐后甘油三酯水平仍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显著正相关。
尽管餐后血脂紊乱状态及其临床意义,尚有待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才能阐明。但已有研究结果提示,在临床诊疗中应重视餐后血脂的有效管理,尤其是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