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26日,中国卒中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6在京召开。此次会议汇集了国内外脑血管病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会中涉及包括卒中病因、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多个领域的最新进展。万余人共襄盛会!北京市科协协作中心主任季小兵、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晓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晨等出席了此次会议。
中国卒中学会会长赵继宗院士致辞,中国卒中学会自建立以来将服务于会员,服务于学科发展作为立会之本。今年5月国家科技三会在北京召开, 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发表了重要讲话,倡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大幅度地增加公共科技供给,让人民享有更适宜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物,中国卒中学会将充分落实国家“科技三会”精神,继续做好卒中医学科技工作,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卒中医学科普宣传工作,推进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郭燕红副局长表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卒中防治工作,由于我国城乡间、区域间、机构间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既要补短板,拉伸边远地区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更要攀高峰,加强科技畅通能力,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王拥军:中国脑血管病药物基因组研究结果发布
6月23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关于脑血管病精准医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于在线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标志着我国在此领域已引领世界。在荣誉盛典上,王拥军教授对中国脑血管病药物基因组研究进行了介绍。
研究显示,携带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降低了急性缺血性轻型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出血风险不受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状态的影响。
此项突破性进展更是让脑血管病的精准治疗益处崭露头角。通过检测患者基因情况,进而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减少氯吡格雷不敏感轻型卒中或TIA患者复发的概率,将直接减少众多卒中患者巨大的医疗开销。
赵继宗:脑心同治 血管病研究创新思考
北京天坛医院赵继宗院士表示,脑血管病临床医学面临新的困局和挑战,单一学科无法解决患者缺血、出血共存的复杂性脑血管病。目前,复杂性血管病检出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
一项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3-2015年门诊及住院4000例动脉瘤中8%合并动脉狭窄的患者,旨在评估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或氯吡格雷)是否增加动脉瘤破裂风险,是否影响患者预后尚无高等级证据。结果显示,抗凝剂药华法林颅内动脉瘤致死率和致残率升高1.5倍。
复合手术将成为突破复杂性脑血管病外科关键技术之一,推进卒中治疗水平。同时,以创新的脑心同治理念,建立同质性血管病新型(交叉)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积极投入精准医学和脑研究,将成为临床医学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
陈霖:拓扑性质知觉理论在脑疾病研究中大有可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陈霖院士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他所领导的团队在过去30年间创立和发展的“大范围首先”的拓扑性质知觉与功能层次理论,以及脑成像技术在推动该理论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报告提出,要科学地研究任何一种过程,必须首先回答的最基本问题是,这种过程操作的基本单元是什么?每门基础科学都有其特定的基本单元,如核物理学的基本粒子,遗传学的基因,信息科学的比特。
大量认知科学实验事实表明,认知基本单元是“知觉物体”。如何科学准确地定义知觉物体,是认知科学最具挑战和原创性的科学问题之一。“知觉物体”这个概念的核心含义,即在形状改变的变换下仍然保持不变的整体同一性,可以科学准确地描述为拓扑不变性质。
对知觉物体本质的了解,除了行为学的分析和实验外,必须借助先进的脑成像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等,实现相关认知功能的皮层定位或神经通路成像。脑成像的出现和发展是近20年来科学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它使认知与神经科学家拥有了观测精神世界的“显微镜”或“望远镜”,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生物学证据。
葛均波:泛血管病医学实施力争三大突破
泛血管病是一组血管系统疾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危害心、脑、肾、四肢等重要器官。广义的泛血管还包括:身体的小血管、微循环以及静脉系统,还有肿瘤、糖尿病和一些免疫性疾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指出,目前泛血管医学实施首先是整合复旦大学内部优势互补学科,成立复旦大学泛血管医学研究院;然后整合中国泛血管医学研究领域优势互补校院所,建设泛血管工程协同创新中心;最后整合上述两者的研究基础与实力联合海外知名血管源性研究机构,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项目。
葛院士强调,在“十三五”期间,力争在三方面出现重大科研创新及产品研发突破:动脉粥样硬化模块特征的系统性评价;下一代智能化支架系统和新一代仿生组织工程人工血管;泛血管精准医学和信息化大健康管理。
中国发布全球首部《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诊疗指南》
会议期间,《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诊疗指南》发布。2009年,中国首先在国际上倡导了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R-NICE)这一人群的分类,并得到了国际神经科领域的响应和关注。指南的发布,也是全球首部聚焦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领域的诊疗指南。
新指南对HR-NICE的判定提供了三种标准:1.发病时间小于24 h的高危TIA(ABCD2≥4分)和轻型缺血性卒中;2.急性多发性脑梗死;3.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50%。
新指南不仅仅基于2013年在中国开展的CHANCE研究——第一个HR-NICE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也参考了苏格拉底研究和IRIS等研究结果,对HR-NICE患者的二级预防治疗、抗栓治疗和溶栓治疗都给出了临床指导建议。
王拥军教授呼吁临床医生通过对指南的学习,将专业化标准化的诊疗带到实践中,惠及更多的中国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