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第四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简称“诺奖峰会”)上,峰会特别合作媒体《医师报》特邀3位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罗伯茨、巴里·马歇尔、罗伯特·莫顿,与3位“诺奖之星”获得者周德敏、郭兰萍和黄灿华就青年创新进行巅峰对话。6位大咖用自己在科研创新方面的成功经历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铁一般的事实:青年人才是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创新是青春的底色,兴趣是第一的驱动力。敢想敢干的他们,对打破教条和常规没有畏惧心,只要放手给他们自由创新的空间,屡败屡战的他们,必将能铸就震惊世界的传奇!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理查德·罗伯茨
青年是创新的主角 请给他们自由空间
理查德·罗伯茨表示:“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对科研的投入,比如中国医生的晋升很大程度是根据他们的才华和科研创新成果为标准的,那些有才华的年轻医生职业发展得很好。但是有个问题,我发现中国的年轻人并没有足够的自由去做自己感兴趣的科研工作。我想强调的是,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才是创新的关键角色,无所畏惧的他们拥有无穷尽的热情、精力和好奇心,可以培育出无限可能的创新硕果。我希望中国将支持的重点放在青年人才身上,最大化地给他们以创新的自由空间和资金的支持。另外,年轻人没有太多的耐心,如果一项研究要等待几个月才能立项,他们的积极性会严重受挫,希望中国提高行政效率,不要让青年花很多的时间去走审批流程。”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
鼓励青年在好奇心驱动下做科研
作为许多人眼中为科学不惜喝下幽门螺杆菌培养液的的“科学狂人”,巴里·马歇尔认为:“创新的动力来源不是为了得诺贝尔奖而是对未知问题的兴趣,我们应该鼓励青年在好奇心驱动下进行科研创新。”
比如纳米技术是个热门研究领域,我可能想将纳米技术在袋鼠身上应用,很多人会觉得这个想法没有什么用途。事实上,我也不知道这个研究最终会产生什么结果,不知道这个创新是否会获得经济利益上的回报,更不知道它将来会用到哪个领域,但这就是年轻人的创新,这些超前性、基础性的研究可能比那些应用性的研究对增强中国的科技实力和国力更为重要。”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莫顿:
做感兴趣的事 并为之疯狂
罗伯特·莫顿反复强调:“我不愿好为人师,如果是那些从未到过中国、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把很多建议、理念灌输给你,千万不要照搬他们的做法。我知道,中国正在掀起一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我对中国创新的发展潜力非常乐观。我到过中国许多历史博物馆,它们记录了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从历史角度来看,创新在中国并非罕见事物,比如众人熟知的四大发明。”
创新和创业需要冒很大的风险,不能盲从,不能什么火就去做什么,必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许不会成功,只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甚至为之疯狂,才能面对挫折百折不挠坚持下去。”罗伯特·莫顿表示,“只有当你为某件事非常激动、兴奋,每天早上一睁开眼就非常想去做这件事,创新和创业的成功才会变得可能。”
2017“诺奖之星”获奖者黄灿华:
基础研究的前途无限光明
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黄灿华在分享自己主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病毒诱导肿瘤发生的氧化还原蛋白质组研究”项目的科研经历时,充满信心地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国家对创新的大力扶持,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开始回流,我相信基础科学研究的前景充满无限光明。”
“从事基础研究需要财力、物力和人力的大力支撑,有时在短期内看不到任何经济利益的回报,但他们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很重要。”黄灿华直言不讳地说,因为没有坚实的经济作为基础,过去做基础研究大家都是拼命地找机会出国做研究。现在,很多杰出人才都选择回国了。如今,中国的医学事业发展得特别快,一大批科学家和科研成果“井喷”式涌现,归根结底,这离不开中国社会经济实力的坚强后盾。
2017“诺奖之星”获奖者郭兰萍
问题导向是创新的关键
中药资源是中药产业的根基,关乎生态环境保护和新兴战略产业发展。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副主任郭兰萍在国内最早提出中药资源生态学的概念、原理、理论体系,牵头制定了中药材的重金属含量标准,建立了中药资源保护的5种模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郭兰萍认为:“从宏观上说,无论是开发资源、保护资源还是利用资源,问题导向很重要,问题找准了,早晚能找到办法解决。因此,科研创新应坚持问题导向,应该把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郭兰萍强调,中医药理论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可能不完全符合现有的科研体系、科学语言。做好中医药的创新需要我们坚持理论自信、学术自主,要善于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方法、现代语言让大家理解中医药的内涵,她总结道:“简单来说,用中医药理论去创新,用世界语言来表达。”
2017“诺奖之星”获奖者周德敏
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
2016年12月,《科学》杂志发表了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院长周德敏团队“复制缺陷的活流感病毒疫苗的制备”的突破性研究进展,周德敏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一种新的流感疫苗制备方法,通过基因编辑限制病毒在体内复制但不至于灭活病毒,主动触发免疫系统释放抗体杀死同源病毒,使得流感病毒摇身一变成为疫苗。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科研创新成果。
周德敏说:“我对自己和学生的要求并不是论文发了多少篇,影响因子有多高,成绩有多么优秀,而是能否提出富有想象力的Idea。因为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想象力就是创新的源泉,这次病毒直接转化为疫苗技术的产生就是很好的例子。”
对于想象力的培养,周德敏认为,只有平日的知识积累和勤于思考才能产生灵感。因此,在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年人应注重培养自己宽阔的视野、富于批判性的思考和创造性的思维,提出具有想象力的问题后,还要勇于实践,将之转化为想象力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