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N的大小、实性成分比例、边缘特征和内部征象等HRCT影像学特征均与恶性概率相关。研究显示,直径≥15 mm是结节为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mGGN的恶性概率更高,较pGGN受结节大小影响更大;mGGN的实性成分比例>25%时,恶性概率即为100%;内部及边缘特征表现为分叶征、毛刺征、长毛刺、边界不清、支气管截断征、含气征、胸膜凹陷征和血管集束征时,提示为恶性。
最后,李教授表示,GGN还需长期、规范随访,尤其要关注GGN的直径、体积以及密度变化。
10月9~11日, 2015第十一届国际呼吸病论坛(ISRD 2015)在成都召开。大会主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介绍,大会邀请了百余名国内外著名学者进行精彩演讲,设立近百场专题讲座、论文交流,内容涵盖气道疾病、肺癌与介入技术、危重症、感染等,吸引了近2千名呼吸医师参与。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白春学教授表示,ISRD 2015以“接轨国际新契机、直面名家近距离、启发创新有知音、走向世界助推器”为发展思路,为呼吸病学领域的临床、基础学者提供最新的国际研究成果及行业资讯,在促进我国呼吸疾病学科发展,加强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国内专家报告
吸入性激素治疗慢阻肺应权衡利弊
对于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治疗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其也可能带来肺炎等危害。钟南山院士指出,临床医生在使用ICS治疗时应权衡利弊,依据患者的临床亚型选择使用ICS联合治疗方案,开发更低剂量、更高效的ICS。
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是慢阻肺治疗一种重要手段。近年来,ICS+LABA+LAMA三联治疗也备受关注。
但ICS在联合治疗中是否确实必要仍存争议。WISDOM研究结果发现,对于重度至极重度慢阻肺患者,ICS撤用并未增加中至重度急性加重的风险,但引起肺功能稍下降,并导致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稍下降。Qba Y等进行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与单用LABA相比,ICS/LABA联合治疗慢阻肺的效果有限,并不能减少重度急性加重的发生。
此外,多项研究提示,长期使用ICS可增加肺炎风险,尤其是使用精神药物、有既往肺炎病史、体质指数低、有合并症的患者。而且,Dransfield等研究还发现,肺炎发生风险随ICS剂量增加而升高。据此,钟院士提出,对于ICS联合治疗,应选择更低剂量、更高效的ICS。
此外,还要依据患者临床亚型个体化选择ICS。2015年Ernst P等分析发现,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更可能从ICS治疗中获益:儿时有过敏或哮喘病史,40岁以前有呼吸系统疾病,使用支气管舒张剂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12%及≥400 ml,弥散功能正常,外周血(诱导痰)嗜酸性细胞升高,FEV1>50%预计值,无反复发作病史。
总之,ICS治疗慢阻肺的作用有限,需更好的方法来确定哪些患者可能从ICS治疗中受益。
钟院士提出,采用更有效的LABA/LAMA联合治疗方案替代ICS治疗或许是一种选择。
其领衔进行的LANTERN研究显示,茚达特罗/格隆溴铵(110/50 μ/g、qd)与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500 μ/g、bid)相比,显著提高肺功能,显著减少中或重度急性加重的发生率(前一年基线水平的急性加重史为≤1次),延缓首次中或重度慢阻肺急性发作的时间,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但两者改善呼吸困难,健康状态,以及减少急救药物使用的作用相当。
重视磨玻璃结节筛查及随访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为民教授指出,磨玻璃结节(GGN)在过去常被忽视,但近年研究发现,其恶性概率高,且明显高于实性结节。因此,临床医生对GGN需仔细甄别,并进行长期、规范随访。
GGN定义为以磨玻璃影为主要特点的肺部结节,包括纯GGN(pGGN)和部分/混合GGN(mGGN)。
李教授表示,低剂量螺旋CT筛查有助于发现GGN,但一旦怀疑为GGN后,最好进行HRCT检查,以进行确诊。HRCT能清晰显示磨玻璃结节病灶。而在确认GGN后,不要急于去断定这是炎症还是癌症。因为GGN分为一过性和持续性GGN。其中,一过性GGN主要是炎性疾病、灶性出血和灶性水肿,可能在持续3个月后消退。持续性GGN则分为恶性的肺腺癌和良性的局灶性肺纤维化。
GGN的CT表现与组织病理诊断具有良好的相关性。2015年WHO肺腺癌分型中,浸润前病变(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原位腺癌)、微浸润性腺癌以及浸润性腺癌(贴壁生长为主)均与GGN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华西医院2008-2012年恶性GGN病理类型分析也显示,浸润性腺癌、微浸润性腺癌和原位癌分别占55.68%、14.17%和12.15%。
其中,不典型腺瘤样增生的典型HRCT表现为:pGGN,直径一般<5>5 mm。浸润性腺癌以贴壁状/鳞屑状为主,部分HRCT表现为部分实性(mGGN)或实性结节,很少为pGGN。
GGN的大小、实性成分比例、边缘特征和内部征象等HRCT影像学特征均与恶性概率相关。研究显示,直径≥15 mm是结节为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mGGN的恶性概率更高,较pGGN受结节大小影响更大;mGGN的实性成分比例>25%时,恶性概率即为100%;内部及边缘特征表现为分叶征、毛刺征、长毛刺、边界不清、支气管截断征、含气征、胸膜凹陷征和血管集束征时,提示为恶性。
最后,李教授表示,GGN还需长期、规范随访,尤其要关注GGN的直径、体积以及密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