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10日, 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主办、浙江省抗癌协会协办的2015国家级呼吸病介入治疗新进展学习班暨国家级肺部感染与呼吸重症监护新进展学习班在浙江杭州召开。会议就目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热点及进展进行了专题讲座,同时立足于临床病例对临床思维进行了系统引导。

2015年,呼吸系统疾病诊治取得极大进展,大量循证医学研究开展,相应指南也得到更新。
慢阻肺 多项研究探索了慢阻肺稳定期治疗中如何预防急性加重。目前指南推荐C级和D级患者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WISDOM研究认为,对ICS有顾虑或预计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可考虑在3~4个月内逐步停用激素,但需同时应用两种长效支气管扩张剂。
PANTHEON研究表明,N-乙酰半胱氨酸可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该结果已被2015版全球慢阻肺诊治策略更新引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也具有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的作用;阿奇霉素适用于老年、轻度、戒烟者;无创机械通气的长期疗效不一;支气管镜下肺减容术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具有极强的异质性,清晰识别不同表型对于控制哮喘十分重要,但目前暂无一致认同的分类标准。
《无创气道炎症评估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提出多种无创气道炎症评估方法,包括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呼出气冷凝液分析、诱导痰细胞学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尿白三烯E4检测等。
间质性肺疾病 ATS/ERS/JRS/ALAT共同发布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指南。新指南强烈反对使用三联疗法;强烈反对使用抗凝药、伊马替尼和安贝生坦,尤其是无其他适应证时;不建议对特发性肺纤维化使用华法林抗凝;建议特定条件下应用西地那非、马西替坦和波生坦,并将尼达尼布纳入治疗方案。
IPAF-ESR/ATS官方共识提出了“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概念,并给出了分类标准,包括三方面特征表现的组合:肺外的特别临床表现,特异性自身抗体的血清学表现,以及胸部CT特征的形态学表现、组织病理学或肺生理特征。
社区获得性肺炎 2015 NICE指南就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风险评估推荐了CRUB65评分标准:Confusion:思维不清;Urea nitrogen:尿素氮升高超过7 mmol/L;Respiratory rate:呼吸频率≥30次/min;Blood pressure:舒张压≤60 mmHg或收缩压≤90 mmHg;65岁:年龄≥65岁。
肺癌 肺癌靶向治疗包括血管靶向、分子靶向及免疫靶向治疗三方面。多项临床研究表明,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标准化疗可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带来明显的生存获益。
分子靶向治疗历来是存在基因突变的NSCLC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目前多项国内外临床试验结果为存在EGFR突变、ALK基因融合的NSCLC患者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持。
最受关注的肿瘤免疫靶向治疗当属PD-1/PD-L1单抗。虽多项临床试验证实,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增强机体免疫应答,但其抗肿瘤能力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多种方案联合有望成为新型治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