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09-24 总第423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09-24 总第423期
返回上层

总第423期

发布时间:2015-09-24

对话

标题导航

朱晓东:技术创新永无止境

发布时间:2015-09-24来源:《医师报》作者:朱晓东  阅读: 2188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朱晓东,一位83岁的耄耋老人,如今依然活跃在我国心脏外科临床一线;他有着几十年的行医生涯,而工作简历一句话就可概括——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以下简称“阜外医院”)。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国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不断致力于发明创造、技术创新。而作为阜外医院曾经的院长,他时刻铭记阜外医院的责任与历史使命,因为他不仅仅只是一名阜外人,更是从起点见证了阜外医院的成长与巍峨。


将两股力量发扬光大

医师报 :您能有如今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什么在支撑着您?

朱晓东:解放军的好传统和协和的科学作风。


大学毕业后,我便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做实习医生,并且非常有幸能够师从著名的吴英恺教授。从我开始做医生至今,有两股力量一直在支撑着我不畏艰难、坚定不移地一路走到现在,一是解放军的优良传统,一是协和医科大学的科学作风。

当时,吴英恺教授组织建立了如今阜外医院的前身——解放军胸科医院,当年实习的同批医生基本都跟随去了那里,并穿上军装,我也不例外。由于同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体系,解放军胸科医院同时具备了军队的坚毅品质以及协和的优良作风。

作为一名军人,服从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重视党组织和干部队伍的建设,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革命精神。这些都教会了我们要一心一意做贡献,团结协作无私心。

业务上我们也一直以协和作为标准,虽然环境简陋,但每个人的工作作风都一丝不苟。从病历书写到医生的仪表均有严格要求,查房时住院医生病历报告必须背下来。协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教会了我们要实事求是,学术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懈怠。

这些优良的传统对今天来说,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


年轻医生缺乏创新精神

医师报 :您如何评价如今年轻一辈的医生?

朱晓东:如今的年轻人在创新精神方面还有不足之处,这和政策引导不无关系。


如今的年轻人拥有优越的外部环境,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他们可以更快、更方便地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但在我看来,如今的年轻人在创新精神方面似乎还有所欠缺。不过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年轻人本身,这种现象是由很多现实的外部环境共同作用造成的。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如今的医生真的是非常辛苦。从外科临床医生角度来看,至少我看到的绝大部分外科医生一天到晚都在不停地做手术,每天超负荷的工作过后,真的很难再挤出时间来看文献、搞研究、写文章。

反过来说,医生可不可以不这么辛苦,少做些手术呢?由于国家对于公立医院投入不足的现实,在掌握数量和质量、临床与科研的关系方面不得不这样做。

有些时候,临床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没有办法摆得太准确。过于重视临床,就是影响科研;过于重视科研,临床上势必也会受到冲击。掌握好临床与科研之间的分寸,与制度的制定、领导的引导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如今年轻人创新精神不够,表明我们的机制还需要调整。有了好的鼓励创新的机制和环境,谁不愿意去发明创造呢?如今,我有一些想做的事还没有做,有一些想去落实的想法,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这些都需要年轻人来接班。


技术创新

大医院的首要任务

医师报:在您看来,像阜外医院一级的大型医院,其职责应该是什么?

朱晓东:技术创新。


过去,我们将技术突破作为工作的主要任务。虽然如今技术已经不再成为首要问题,但全国水平的不平均、质量不平衡似乎成为我们面临的更为严峻的问题。不过我依然坚持认为,作为大医院,尤其是像阜外医院这样国家级别的大医院,应该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首要任务。

当前,重大技术创新以及研究都是由国家顶级医院完成,级别较低的医院由于硬件条件以及软件实力等方面的因素制约,致使很难实现重大技术创新。因此重大技术创新便成为大医院的使命和责任。

能力越强责任越大。对于国家级的公立医院而言,其职和责是一致的,国家级的医疗科研资源应该起到独特作用。必须将好钢用到刀刃上。

需要注意的是,技术创新是没有止境的。虽然目前我国仍然面临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局面,这些有待逐步调整。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医院更重要的职责应该是负责技术创新。

大医院医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更多更好的技术去引导全国学习、应用、和推广,创造更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


再提精准医学

说明我们还不够精准

医师报:您对时下炙手可热的“精准医学”如何理解?

朱晓东:“精准医学”并不是个新概念,之所以再提说明当前不够精、不够准。


当前,“精准医学”的概念可谓炙手可热。自从今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提出了“精准医学”计划后,这一概念似乎一下子成为了医学领域的“高精尖”。而实际上,“精准医学”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更不是奥巴马的创意。

在奥巴马的设计中,精准医学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最终将实现对特定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以提高疾病诊断与预防的效益。

实际上,自从医学起源之日起,其最为本质的要求便是“精”与“准”。从我做学生的时候起,我的老师就时刻教导我们,外科手术要精确、要准确。如今开始再次强调“精准医学”的概念,恰恰说明如今我们做的还不够精、不够准。

不该用的药如果还在用,就是不精准;毫无意义的用药,就是不精准。当患者在一项治疗中很难再受益,就不应该再用了,否则便是不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