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CSCO年会举办了中美两大学会的协作论坛,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叶定伟教授和美国Baylor大学医学中心Thomas E Hutson教授共同主持。
美国Baylor大学医学中心Thomas E Hutson教授首先阐述了新型免疫治疗在膀胱癌和肾癌的最新数据。在肾癌领域,已有10项新一代免疫治疗的前期研究报道,其中病例最多的是NCT01354431的Ⅱ期临床,分析了PD-1单抗在167例常规靶向治疗实效人群中的初步安全性和疗效,不同剂量组的疗效介于20%~22%,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为4.2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8.2~25.5个月,3~4级毒性发生率为5%~17%。其中,免疫治疗有效的患者往往可获得较长的疾病缓解期。新型免疫治疗的加入进一步延伸了肾癌药物治疗的选择方案,已经包含了一二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抗血管新生单抗和未来的免疫检查点药物。如何有效的组合众多药物是后续的研究热点。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耀教授介绍了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数据。目前,前列腺癌已经成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前五位男性常见肿瘤,保持每年8%的增长率。通过年龄特定的发病率分析发现55 岁以上发病率迅速升高,于70~80岁达到最高峰。为了合理的诊断前列腺癌,避免过度穿刺,上海复旦和香港学者一起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针对中国人特定的整合预测模型,该模型的效力达到79%,比常用的指标份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提升16%。采用该工具之后,过度穿刺率可以降低15.6%,该临床工具可以优化我们的前列腺癌诊断模式。
美国德州安德森肿瘤中心Jose A. Karam教授全面阐述肾癌的新辅助靶向治疗模式,基于文献提出了术前靶向治疗“试金石”模式。该模式简述为:对于初发转移性肾癌患者首先采用靶向治疗,完成2~4周期后评估有效性和安全性,肿瘤退缩和身体状况良好的A类患者进行肾脏肿瘤切除和原方案辅助治疗,肿瘤进展但身体状况良好的B类患者进行肿瘤切除和新方案治疗,只有肿瘤进展且身体状况不佳的C类患者接受非手术治疗,这种组合治疗模式中位OS数据超过2年,为25.4个月,是晚期肾癌具有前景的治疗新模式。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刘卓炜教授汇报了介入动脉化疗在难治性膀胱癌的单中心长期数据。针对T1G3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综合治疗模式包括:初期的微创肉眼肿瘤切除,随后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辅助治疗3周期。40例患者长期随访数据显示5年的PFS达到74%,疾病特异性生存率(CSS)达到89%,特别是保留膀胱率达到81%。主要副作用是骨髓移植,三级以上有7.5%的患者。相对于卡介苗和膀胱全切除,介入动脉化疗提供了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