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病因不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研究结果表明,许多因素可导致IPF的发生或致使其持续存在,如遗传因素、吸烟、病毒感染、胃食管反流、粉尘吸入等。
遗传因素 有证据提示,肺纤维化的发生是由于或部分由于遗传因素所决定的,已证实因IPF死亡的患者男性更多见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尽管环境因素是重要的,但在相似环境中的大多数个体并不发生IPF,提示IPF存在遗传易感性。
IPF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显示,IPF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基因之间存在潜在的相关性,包括HLA-B15、HLA-B8、HLA-B12、HLA-DR2和HLA-Dw6抗原,但目前尚缺乏确切的证据。另外,IPF的危险性与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肿瘤坏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1、补体受体1、表面活性蛋白A和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等基因多态性相关。
吸烟 尽管有33%的IPF可发生在终生不吸烟者,且无明确的证据表明吸烟可以直接引起IPF,但吸烟确实增加IPF 生的危险性,其暴露程度与IPF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当然,吸烟与肺纤维化的关系尚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曾经吸烟者发生IPF的风险明显增加,但是目前吸烟者发生IPF的风险却未见增高趋势。
病毒感染 IPF常发生在病毒感染之后,且病毒感染似会引发本病的急性加重,因此某些病毒在IPF发生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95年首次证实IPF患者下呼吸道上皮细胞EB病毒的复制,随后有研究结果表明,IPF及结缔组织疾病相关性肺纤维化患者的巨细胞病毒、EB病毒衣壳抗原IgG和补体结合滴度增加,或肺活检标本PCR检测EB病毒阳性。
然而,不支持病毒感染的研究结果亦不少见,有学者发现,IPF患者活检标本腺病毒DNA的检出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相关。故而认为IPF患者病毒感染或为继发病而非其病因。
粉尘吸入 一项248例IPF患者和49l例对照组的研究结果表明,暴露于植物和动物粉尘、养鸟、美发、农耕、石头切割或磨光、牧畜、金属粉尘者IPF发生的危险度增加,暴露持续时间超过5年者危险度明显增加。
胃食管反流 1976年Mays等首次报道了临床上胃食管反流(GER)与肺纤维化的相关性,发现48例经放射学确定的不明原因肺纤维化患者中GER发生率为54%,而健康对照组GER发 生率仅为8.5%,由此推断IPF可能与GER有关。
有研究对IPF的GER进行治疗,可能减轻X线影像学的纤维化程度,延长生存时间。该研究结果支持GER和慢性微吸入可能在IPF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假说。
也有人认为,GER也许是晚期IPF患者生理性紊乱的继发病,因为在正常人胸膜腔压随呼吸的波动在肺底部比肺尖部更明显,IPF患者减低的肺顺应性导致胸膜腔压力在吸气时更低,并直接传递到食管,导致食管和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