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05-21 总第405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05-21 总第405期
返回上层

总第405期

发布时间:2015-05-21

关注

标题导航

年轻医生 请认准坚持的方向

发布时间:2015-05-21来源:《医师报》作者:张雨 宋攀   阅读: 448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现在的评估体系非常看重科研,在工作中,科研应该占多大比重?”“这取决于个人选择。”5月16日下午,“知名专家与青年医师面对面”沙龙在第八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年会暨第十九届欧洲外科学会年会现场举办,贴近实际的问题、中肯理性的回答、充满人文关怀性的内容吸引了众多年轻医生参加。原本百人的会场,硬是涌进了近300人。

现场,年轻医生的问题或是关于社会对医生误解的无奈,或是质问医院管理者对身心健康有恙医务人员的疏导措施,或是关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困惑。

对此,与会专家指出,年轻医生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过多地被负面事件影响;年轻医生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要认准自己的方向,坚持自己内心的追求。

blob.png


讨论专家:

季加孚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

陈规划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

姜洪池 哈尔滨医科大学原党委书记

蔡建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

张学文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副院长

主持人:

张忠涛  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主任


关键词  定位人生与职业

自身强大  方能爆发能量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医生:年轻医生压力真大,该如何做好人生和职业定位?

季加孚:有人曾经问我:“你为什么那么努力?”我的回答是:“努力来源于恐惧”。当年我在斯坦福大学的时候,他们的住院医师每天早上5点进临床,晚上基本都在12点以后休息。我当时在想,我们国内的年轻医生在做些什么呢?我们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自身努力时间、教育背景、医疗体系上,但绝不能妄自菲薄。如今给国内年轻医生造成最大竞争的是那些在国外学习的中国医学生,而非那些“蓝眼睛们”。

我经常用“冰山”来形容一个人,我们的价值观、态度、社会角色、自我认知、品性、内驱力、动机等,都是冰山沉在水中的部分,这是一种内在力量,决定了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能量。因此,唯有不断强大自己,才能爆发出更大能量。

张学文:做医生是在实现人生的价值。有些人做医生可以做得很出色,在此前提下,有些人可能会想是否能实现更多的价值,尝试做一些行政管理工作。这也是实现自身价值很好的途径。要想成功,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辛苦,才有可能承担更大的责任。

姜洪池:无论做医生、科主任还是院领导,前提都是要做好自己。对此,我提出“两个LOYA三个NO”(两个忠诚三个不要)。

两个LOYA,即忠诚专业和患者、忠诚老师。首先,做医生不是为了财富和名望,而是为了患者的康健。其次,即便是在自己功成名就时也要始终尊敬师长,因为很多事情只有团结才能做好。

3个NO,第一,不要丧失责任感,要不断学习,学习周围每个人的优点。第二,外科医生永远不能放下手术刀。第三,不要忘记历史,学会从自己或别人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关键词  平衡临床与科研

良好科研思维  利于解决临床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胰腺外科医生:在临床与科研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平衡呢?

陈规划:根据国家现有的体制、政策,大家普遍认为作为临床医生为什么还要重视科研?作为大学的附属医院,一般都是医教研并重,医疗是最根本的,教学、科研是助推器,也是必须要发展的。如果一名医生临床很厉害,但科研水平一般,很难有更长远的发展。

年轻医生在打好临床技能基础的同时,必须要注重科研的发展。拥有良好的科研思维,才能更善于发现临床中出现的问题,才会知道如何通过科研的手段解决临床问题。如此,个人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强于他人。

张学文:科研与医疗的时间分配主要看个人选择。有的人适合做科研,有的人适合做临床。我院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医生,从不做科研。在医院的职称改革中,他甚至被从副主任退到主治医师。然而这一切对他的影响并不大,他仍潜心做手术,后来他被升为了副院长。每个人实现价值的途径不同,关键是要看自己适合什么。


关键词  定科早与晚

避免“手术成功 患者死了”的尴尬

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生:对于年轻医师而言,定科早与晚,哪个更好呢?

张学文:教学医院要求医教研并重,医生感觉压力大,深层次的原因与我国人才流动差的医疗体制不无关系。人才需要全面的培养,应该是在全面的基础之上,再去做专科医生。我们医院有一位医生在大外科转了很多年,定专业后做得风生水起、出类拔萃,专业领域做得很深。我认为,主治医师以上再定科比较好。

蔡建强:社会环境和生存环境不同、个人的努力方向不同均决定了自己的位置。平台决定了每个人的未来,人的成长决定于自己选择的方向。

磨刀不误砍柴工,医生需要的是积累,而不是急于求成。我怎样尽快进入专业?怎样尽快成为一名大医生?这些都是浮躁的表现。

以外科为例,单一专业病种仅占外科疾病的20%左右,70%的疾病需要综合治疗。很多年轻医生错在注重局部,没有注重整体,出问题的几率就会大,甚至会出现“手术很成功,患者却死了”的尴尬局面。因此,在有机会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时,要脚踏实力,努力积累。


关键词  面对复杂的医疗环境

过度忧虑医患矛盾  将加剧医患不信任

医生:我的一位非医生朋友在得知我们一个著名专家被患者砍了之后,他的反应是“砍得好”。如今的医疗环境下,我们年轻医生应该如何面对?

蔡建强:医生的每一项治疗都是在降低风险,而不是制造风险,这也正是医生救死扶伤的使命所在。社会上接二连三的暴力伤医事件,伤害的不仅仅是医务人员的肌体,而是伤害了医生的心,甚至伤害了整个群体。

一些媒体的舆论宣传让我们感到很不公平。而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我们的专业素养,向社会传递一种正确、科学的认识。让社会大众对事件本身有完整的认识,让老百姓对医生群体的生存状态有一个正确的看待。

一些有名望的大医生,甚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便声音再小也要发声。是否能够被别人认可是效果问题,而是否发声则是态度问题。

反过来,从我们内心出发,至于媒体或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对医生的指责与偏见,我们应该以平常心看待,谈之一笑、嗤之以鼻。

陈规划:医疗纠纷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夸张。每年实际发生的医疗纠纷与赔偿例数与我国医院诊疗总人次相比,仅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而这一小部分医疗纠纷,却常被媒体放大传播,让人感觉医疗纠纷每天都在发生。

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等导致医患之间出现了一些问题,年轻医生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对患者负责,全身心投入到患者的管理中去,做好沟通,即便是出了一些问题,绝大多数的患者还是会理解医务人员的。如果过多地考虑医患矛盾,治疗不积极,则会加剧医患之间的不信任。


6666131271654443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