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10日,2015北大糖尿病论坛(PUDF2015)在京召开。 大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介绍,本届论坛主题为“糖尿病并发症与伴发症的中国证据”,以全球临床证据为参照物,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对产生于中国人群的糖尿病并发症与伴发证相关临床证据的过去、现在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解读和点评,并通过发现中国糖尿病并发症和伴发症中未被满足的需求而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本届论坛共设7个学术专场,24个学术专题报告,共有来自国内外从事糖尿病防治及相关专业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者2700余人参会。
5月9日上午,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中国证据”专场,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就糖尿病与卒中、冠心病(一般人群与糖尿病人群)、外周血管疾病的中国证据进行了梳理和报告。

冠心病
普通人群:
糖尿病与冠心病死亡均上升
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介绍了我国普通人群中糖尿病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趋势特点以及两者的关联。
2013年《柳叶刀》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1990-2010年,我国人群3大类、21亚类、231种疾病中,仅包括糖尿病在内的亚类和路面伤亡亚类的年龄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在心血管病亚类疾病中,多数类型的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而冠心病的年龄标化死亡率上升31.6%;因糖尿病和冠心病导致的中国人群早死在25种主要早死原因中的排名提高。
赵冬教授分析发现,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血管病,其死于冠心病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赵冬教授团队于2004年发表的研究表明,1984-1999年,糖尿病对北京地区冠心病死亡的“贡献”是19%,仅次于胆固醇。此外,其团队2007年发表的研究发现,糖尿病增加冠心病和卒中风险,但单纯血糖升高并不增加冠心病风险,表明不能仅用血糖水平作为糖尿病对血管危害研究的标志,糖尿病往往代表着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血糖升高可对其他危险因素的作用产生效应修正作用。
糖尿病人群:
伴冠心病者预后更差
纪立农教授介绍了糖尿病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特征,以及糖尿病人群中对冠心病的药物干预研究的中国证据。
横断面研究方面,系统综述显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OR=1.50~5.97);中国心脏调查显示,77%的冠心病患者伴糖代谢异常。前瞻性研究方面,大庆研究中23年随访发现,我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因心脑血管病变死亡的累计发生率分别为8.4%和7.8%。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牵头的3B Extension研究是关于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纵向队列研究,随访3年发现,冠脉事件的累计发病率为9.65%。多因素分析提示,心血管病史、年龄分组、LDL-C控制达标、血压控制达标、体质指数为主要危险因素。
CT和血管造影影像学研究提示,与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相比,有冠心病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更广泛,钙化更明显。此外,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冠脉旁路移植术的预后更差;另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冠脉旁路移植术和支架置入术后的临床预后相似。
在降糖药物对心血管结局的影响方面,仅有一项小样本随机对照研究(SPREAD研究)。该研究提示,二甲双胍较格列吡嗪可降低确诊心血管病患者中冠脉事件的发生率。在调脂治疗方面,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仅有血脂康二级预防干预研究的事后分析证据(CCSPS研究);在抗血小板治疗和降压治疗方面,尚缺乏糖尿病人群中一级和二级预防证据。
卒中
糖尿病是卒中不良预后独立预测因素
脑血管病是糖尿病重要的大血管并发症之一。在我国,脑血管病是成人第一死亡原因,且卒中死亡率仍在逐年升高。北京天坛医院贾茜博士代王拥军教授报告了“糖尿病与卒中的中国证据”。
CNSR研究对我国22 490例卒中患者的分析发现,与未伴糖尿病的脑血管病患者相比,伴糖尿病者的住院天数明显延长,且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卒中复发率、死亡或残障的发生率显著升高,表明糖尿病是我国缺血性卒中患者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降糖治疗可使卒中患者的1年复发率降低30%,死亡率降低57%,致残率降低40%。
ACROSS China研究显示,在全部卒中住院患者中,68.7%存在不同类型的糖代谢异常;不同病因分型中,动脉粥样硬化性患者中,高达73.4%存在糖代谢异常。
此外,CHANCE研究的血糖代谢亚组分析发现,对于糖化血清白蛋白(GA)升高的患者双抗治疗效果不佳,提示GA可能是轻型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抗栓治疗的重要标志物。
目前, 国内外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均提出,要重视卒中患者的血糖筛查和管理。但对脑血管病患者,何时是最佳的血糖干预时机,哪种降糖策略更有效等问题,仍有待解决。
外周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中
外周血管病变高发且预后更差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冉兴无教授介绍了糖尿病患者中外周血管病变(PAD)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诊治要点。他指出,PAD不仅是糖尿病足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还是导致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甚至可能导致死亡,下肢血管病变越严重,生存率越低。
糖尿病患者中PAD的流行远远高于非糖尿病患者。2003年对1397例患者的调查发现,在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PAD的患病率约为20%。2006年国内首次社区高血糖人群的前瞻性PAD调查显示,在糖耐量受损患者中PAD患病率为7.7%;糖尿病患者中PAD患病率为15%,其中新发糖尿病患者中为9%,已知糖尿病患者中为17.8%。此外,虽然PAD高发且危害严重,但PAD及其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极低。
PAD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进展,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预防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改善间歇性跛行患者的功能状态。
一级预防 主要是危险因素的控制,包括戒烟、减重、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异常。
二级预防 有指导的运动疗法是非介入性治疗中最有效的方法,运动康复锻炼至少需要3~6个月。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血管扩张药物治疗和抗凝治疗。药物治疗是PAD治疗的基础,但只能延缓轻中度PAD患者病情进展;对于危急重PAD患者不能达到改善症状、保肢的目的。
三级预防 缺血严重而内科治疗无效则需经皮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