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05-21 总第405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05-21 总第405期
返回上层

总第405期

发布时间:2015-05-21

人文

标题导航

心理干预 传统诊疗的孪生兄弟

发布时间:2015-05-21来源:《医师报》作者:方伯言 黄建峰 李海霞  阅读: 473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及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一些社会问题或健康问题容易转化为心理问题。相当一部分就诊患者有心理问题。一部分患者是由于心理问题转化成躯体不适而导致反复就医检查;还有一部分患者由于患病伴生了心理障碍。一项调查表明,约60%的躯体疾病与心理状态存在相关性。

然而,在目前的诊疗过程中,临床医生、护士往往忽略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以至于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轻则影响患者就医体验,重则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甚至暴发医患冲突、患者自杀等悲剧。

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心理问题的干预。在美国,除了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外,存在着大量社区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他们在家庭、社区与正规医院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在医院,医务人员非常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美国有临床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和精神护理人员约28万人。在美国梅奥医学中心,除了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外,牧师每日要巡视80%以上的住院患者,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谈起到非常重要的心理疏导作用。

瑞典的心理健康社会服务部门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可以辅助医疗机构,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长期社会福利和初级医疗护理。我国心理卫生服务尚不普及,治疗机构中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科室由于人员不足等原因,还不能将心理咨询治疗工作落实到各科疾病患者身上,更谈不上覆盖不同职业的社会群体。

华佗的《青囊秘录》就曾指出“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则医其病”。现在,“身心同治”的概念已经被国外医学界所接受,它预示着今后“生物—心理—社会”的崭新医学模式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因此,我们呼吁,心理评估与治疗团队的建设迫在眉睫,该团队如果能像卫生计生委推崇的临床营养师一样,参与到整个诊疗过程中,在传统诊疗手段的基础上,因人制宜,为患者提供不同的心理评估及干预措施,不仅可以促进患者基础疾病的康复,更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缓解医患紧张,让临床获益更多。 

6666131271654443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