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05-21 总第405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05-21 总第405期
返回上层

总第405期

发布时间:2015-05-21

视野

标题导航

医生工作室的体制冲突何解?

发布时间:2015-05-21来源:《医师报》作者:本报综合报道  阅读: 516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本报综合报道  5月15日,广州首批私人医生工作室落户珠江,工作室由广州三位医疗专家与某体检集团共同创立,工作室以医生自己的名字命名。

据介绍,诊所采用预约制,为了保证专家与患者的沟通更加顺畅、诊疗更加精准,在患者专家面对面前,患者已由咨询医师安排完成补充检查、病例资料完善等前期准备工作,资料提前会通过线上平台传送给对口预约的工作室专家。

三位医疗专家是被业界称为岭南“三剑客”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大外科主任兼胃肠外科主任林锋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子谦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谢汝石副教授。

创办者之一林峰透露,诊金500~2000元不等,主要面对中高端人群。私人医生工作室只给患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并不为患者做检查。患者拿到医生开出的处方,可以到任何一家药店取药。开诊两天,已有10余人预约。

广东省医调委主任王辉认为,私人医生工作室很难形成趋势,因为私人医生会让公立医院的患者引到自己的工作室去。与体制机制有冲突是私人医生工作室面临的现实问题。


“私人医生工作室”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医疗市场上已经有了需求,且越来越强烈。“私人医生工作室”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让患者有充足的咨询时间,得到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也改善了医生的工作环境,并使医生的劳动价值得到更好体现。                                                                            ——南方日报


“医生工作室”有艺术创作之意、工匠之意,也有专门为特需人群服务之意。这里所说的“特需”是指为特别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特指有钱人,是相对一般诊疗而言。它可以是营利性的,也可以是非营利性的,均取决于组建医生的价值取向。                                                                                                       ——廖新波


私人医生提供的高大上服务很是让人垂涎欲滴,不菲的诊金也确实让广大的低收入人群望而却步。至此,人们难免担心,国家不断加大放开医师资源的政策,是否会引发优质医疗服务向有钱有权人聚集?是否会对医疗服务天生的公益性构成威胁?其实,正如硬币的正反面,新生事物本身便集希望和破坏两种力量于一身。对于私人医生工作室,卫生行政管理者需要做的是支持与公益性的引导,不能因恐惧而阻碍。                                                                                    —本报编辑部


6666131271654443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