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4-04-24 总第354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4-04-24 总第354期
返回上层

总第354期

发布时间:2014-04-24

时评

标题导航

特需医疗不该姓“公”

发布时间:2014-04-24来源:《医师报》作者:张雨  阅读: 700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论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久前北京宣布将进一步削减公立医院特需医疗规模,各公立医院压缩“特需”的情况,今后将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医院评审挂钩。消息一出,一片赞扬之声,但“特需”如何从当前这种纠结的医药卫生体制下剥离成为实施过程中的难点。

首先,特需医疗在公立医院中的存在本身就有悖其属性。或许当初设立特需医疗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一些特殊患者的特殊需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本的一些政策也慢慢变了味道。

特需医疗代表着高质量服务、高技术的医生、相对高的定价,以相对多的资源服务于少数患者,并且能够报销。在以公益性自居的公立医院,特需门诊的存在显然是不合适的。

但话说回来,公立医院虽被冠以公益性,但看看政府投入比例便可知其中尴尬。每年平均不足10%的政府投入实难为继医院的正常运转,实际发展过程中,公立医院更像是披着公立外衣,自负盈亏的企业。从这个角度而言,特需医疗仿佛又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因此,要想将特需医疗从公立医院中剥离,首先需要改变当前这种纠结的医药卫生体制,让公立医院真正回归其公益的属性。各级政府增加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力度恐怕是当务之急。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只有当医院不再整天为自己的生存问题而担忧的时候,医院才能将更多精力放到提高医疗质量,体现公平、公益性上,否则再强硬的政策也是强人所难。

另一方面,我们并非否定特需医疗的存在,只是否定其在公立医院的存在,民营医疗机构才应是其最佳的生存土壤。术业有专攻,公立医院保障的应该是公民的基本医疗,而高端服务则应由民营医院来承担。随着不久前国家多部委发文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鼓励社会办医,非公立医院正在逐步迎来发展的春天。特需医疗也要抓住时机,让自己在更适合的环境中发展壮大,而非站错了队,被人诟病。

666613127165444301.jpg